▲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1899年夏崇先(字子骏)出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共和镇万斛塘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虽然富裕,但生长在农村,他常常与周围的农民接触,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有所了解并感到同情。从此,他幼小的心灵便开始埋下了救国救民、追求革命真理的种子。
夏崇先
由于他从小好学上进,成绩优异,便得到了村里公众资助而外出求学的机会。万斛塘是个大村子,村里的住户多数姓夏,当时有夏姓公账田约百亩,收入用于公众开支,用于资助没有钱办婚丧之事的夏姓人家,还用于奖励读书上进的人。村里规定读大学的年奖100元,读中师或大学进修的奖50元。1925年,夏崇先到北京国立大学读书时,夏氏公账曾卖谷子40石供其读书,除了整个夏姓大公账外,较近支系小公账也给予了资助。
1915年,夏崇先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一中。在昆明上学期间,夏崇先看到国家被列强的铁蹄践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和青年学生们开始思索救国道路。在学校里,同学们悄悄传阅《新青年》杂志和《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夏崇先对这些书籍如饥似渴,阅读这些进步文章后,夏崇先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拯救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夏崇先毅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中。
1920年,夏崇先省立一中毕业后,回牟定毛阳高小任教,担任体育、语文、数学教员。他在任教期间从不打骂学生,还抽空到学习差的学生家里补课。由于他教学有方,学生和家长都很尊重他。
为寻求救国真理,更好地报效国家,1923年,夏崇先考入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其间,夏崇先通过书信或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把进步思想带回牟定,夏崇先给家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向往北京,向往苏联,向往波罗的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的照片
1925年,夏崇先在北京国立大学读书,当时,北大的革命气氛相当浓厚,很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受到李大钊的教导。夏崇先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认真学习钻研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参加了云南在京的地下党员王德三、王复生等人组织的党的外围组织“云南革新社”(后改名为新滇社)。在李大钊、王德三等同志的教育帮助下,他一面读书、一面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北伐开始后,新滇社主要领导人南下广州,夏崇先被党组织派到广州工作,几经周折,从北京路过上海到广州,继而找到驻广州分社办事处新滇社党组织负责人王德三。1926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夏崇先接受党组织的委派,到国民革命军十六军范石生部队做筹建组织军党部工作,任机炮大队的党代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四处捕杀、清洗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夏崇先在广西立足困难,无法活动,便离开广西十六军到广州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9月,夏崇先被国民党下令通缉捉拿,他离开广州到香港隐蔽,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10月10日,夏崇先被杀害于广州,时年28岁。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