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的爸妈,把年轻人整应激了

时尚   2024-11-01 12:41   广东  
近年来,年轻人压力重重,加班与调休多,家庭内部也极其容易出现矛盾。

父母一辈性情固执,尤其是对于“吃苦”这一行为,他们似乎抱有特别的偏爱。


谈及上一代,其吃苦精神可谓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琐事,都能清晰感知到他们所蕴含的“苦”之韵味。

他们不仅时常追忆往昔的苦难经历,令子女在心疼之余,也感到颇为无奈。

每逢假期归家,首日尚可品尝到新烹制的佳肴,而后数日,则尽是剩饭剩菜。


排骨竟能变换花样,连续食用三日,粥品变质亦不忍丢弃,冰箱仿佛成为时间的囚笼,食物在其中似乎能永久保存。

在他们眼中,家用电器俨然成为电费的吞噬者,手洗永远优于机洗,烘干机被视为对太阳的亵渎,空调更是耗电的罪魁祸首,能避则避。

老一辈人士往往难以闲暇,总欲寻找事务以充实自己,吃苦对他们而言,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若吃苦能带来心灵的慰藉,尚可接受,但往往适得其反,吃苦反而使自身承受更多的痛苦。

他们所秉持的“美德”:无苦硬寻,无病硬思,有病硬撑,着实令人忧虑。节俭固然是美德,但若以健康为代价,则显得得不偿失。

当下年轻人之所以不愿吃苦,究其根本,在于两代人对“苦”的认知存在差异。

上一辈所经历的苦难,已成为过往云烟,而年轻人所面临的苦难,则如影随形,时刻相伴。

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已发生转变,认为苦难不值得刻意追求,而应学会在苦难中寻找乐趣。


年轻人所倡导的,是适度的节俭与合理的享受,旨在提升生活质量。

年轻人之所以不愿遵循长辈的轨迹前行,是因为他们深知,能够改写命运者毕竟寥寥,大多数人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以往机遇众多,而今竞争激烈,内卷现象愈发严重。


长辈们将“吃过苦”视为荣誉的象征,期望下一代也能承受同样的苦难,却忽视了时代的变迁。

网络上频现母亲故意让孩子吃苦的实例,如让孩子在火车过道上拥挤不堪,却美其名曰锻炼孩子。

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偏颇,更是人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在作祟。既担心孩子未曾历经自己所受的苦难,又忧虑孩子仅享受自己所未曾拥有的福祉。

当下,打压式、哭穷式、愧疚式、挫折式的教育方式,广受诟病,归根结底,皆因一个“苦”字所致。


如此一来,孩子难以体会父母的艰辛,父母亦不知如何享受快乐,更不会教导孩子去享受快乐。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常怀“不配得感”,认为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

现如今需打破这一“壁垒”,学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尽情享受人生。

当下这个时代,已无需再如以往那般,对苦难进行无谓的抗争。最重要的是应学会如何享受生活,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人生道路漫长,苦难或许只是短暂的插曲,剩下的每一刻都值得用心去品味与珍惜。

Daily生活家
当代新青年生活图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