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书信与未发表作品首次披露:《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乐活   2024-11-13 23:08   北京  

她,被誉为“波点女王”,也是人们口中的“日本怪婆婆”。


90余岁高龄,她以一头火红短发,波卡尔圆点服装的造型,活跃在艺术圈和时尚圈的前沿。


用标志性的图案和大胆的色彩,征服了全球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大众,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和流行文化。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艺术界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态度的代表。


《时代周刊》评价她为“史诗级艺术家”。

《泰晤士报》“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

从1945年至今,草间弥生的艺术之路跨越了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她用画笔、雕塑、装置艺术,甚至是她自己的身体,绘制出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

她的“无限镜屋”、“波点”图案,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

草间弥生的创作生涯充满了传奇与争议,除了让她闻名于世的圆点,她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创作,曾多次引领艺术风潮。

在装置物上布满阳具;在自由女神像前脱去衣服;在威尼斯将艺术品像热狗一样在艺术馆兜售……

草间弥生将自己作为她艺术实践的核心,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无限可能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而这位艺术先锋的人生故事,也像她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奇幻色彩。

10岁就被确诊患有精神性视觉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二战后以日本人身份独闯美国;因为大胆创作进过监狱;自愿在精神病院生活40余年;声名最盛时突然销声匿迹……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说:

“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草间弥生:从一九四五至今》

探寻草间弥生跨越七十年的传奇艺术之旅

2022年,这位传奇人物带着她的杰作,首次登陆大中华地区,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Yayoi Kusama: 1945 to Now)是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型回顾展,展出逾200件来自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博物馆主要藏品及私人藏品、M+藏品及草间弥生的个人收藏,是了解草间弥生不可多得的观展机会。

这本《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收录了草间弥生首个亚洲大型回顾展的作品、权威解读以及评价。这本书是对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一次对当代艺术的深刻剖析。

👆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全书收录了草间弥生的经典作品,搭配亚洲首展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草间弥生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学术分析,带你全面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脉络。

你可以以一张展览门票的价格,购得展览中的精品内容,让草间弥生的艺术精神长伴你左右。对于那些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来说,更是一次弥补遗憾的最佳选择。

传记与学术色彩兼具

重新定义草间弥生的艺术实践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在我死后,请观赏我所打造的一座精美的坟墓,这是我一生的圆满结局,并请知悉,即使身处悲伤的深渊,头顶的太阳也依旧闪耀。如今,一颗拼尽全力之心的能量已消耗殆尽。这就是我的艺术。”

在大众眼中,草间弥生是“波点女王”,作品配色大胆,独特,充满了对触手和水果的痴迷。

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被90余家美术馆收藏,一件难求;

川端康成购买过她的作品;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受她的影响创作出《牛首交错》;

草间弥生也受邀与很多品牌跨界合作,如与香奈儿,可口可乐等各种大牌联名,她与Louis Vuitton的合作系列,受到了很多拥趸的追捧。


2012年,伦敦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的路易威登和草间弥生概念店

这种通俗化的展现形式无疑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她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导致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理解出现了微妙的差异。


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追溯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我们会发现草间弥生竟是各种运动和流派的先驱:波普主义、极简主义、环境/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沉浸式艺术......

草间弥生于理查德·卡斯特兰尼画廊窥视《无限镜屋——永恒的爱》,纽约,1966年

《海滩偶发艺术》,纽约,1968年

《在说话的侧脸》(2019年)

在这本艺术集中,收录了艺术评论界、大牌合作与公众视野中呈现的不同的草间弥生,一个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先锋。


M+香港视觉博物馆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提到,草间弥生不仅是一位自恋的艺术家,更是一位通过艺术与时代对话的社会观察者。


1987年,草间弥生在她的工作室

从60年代的突破性创作到90年代的版画,草间弥生的自画像和艺术作品都源自她对自我的深度分析和表达,围绕着自我形象的构建和解构。


她的艺术及个人形象预示了亚洲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趋势,也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草间弥生常常会模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她的许多作品都邀请观众参与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无限的网》(1984年)

于东京Video Gallery SCAN进行的行为艺术表演

这种互动性强化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鼓励年轻人将艺术融入生活,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本书结合草间弥生的书信、成长经历,以视角年表的形式展示草间弥生的生平与时代大事,全面还原草间弥生的传奇生涯。

关于草间弥生的一切在这里都有答案:

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如何与她的生平紧密相连?

草间弥生如何从日本传统家庭的束缚中逃脱?

纽约的前卫女王是如何震惊整个城市的?

精神病院的艺术密室长什么样?

在与路易威登等知名品牌的合作时,她是如何巧妙地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同时保持了她的艺术品格和创新精神?

六个主题,两重视角

一本书带你逛完首个亚洲回顾展

本书与回顾展的结构一致,主要围绕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六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无限、积累、生物宇宙、全面联结、死亡、生命的力量。


这六大主题不仅贯穿了草间弥生七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也反映了她对自然、生命循环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除了追踪这六大主题的线性演变,书中还从共时性的角度特别关注了草间弥生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并且附上了详细的参考年表。

这一视角将草间弥生的艺术实践与太平洋战争、泡沫经济等政治历史事件相结合,揭示了她的作品中蕴含的地缘政治和社会心理现实。

这样的双重视角呈现出草间弥生艺术成就背后的复杂性,得以帮助读者摆脱对草间弥生的一系列误解,比如将她的精神疾病理解为她的艺术实践、将她的艺术家身份降格为社交媒体现象等等。

翻阅这本书,你便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不断成长变化的草间弥生,沉浸式体验她那跨越时代的艺术之旅。

生物宇宙,无限与死亡:

草间弥生自幼在长野县的自然环境中长大,与植物和宇宙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

草间一家于日本长野县的美原高原,

摄于20世纪40年代

她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展现了一个隐藏在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生动世界,如桃子上的虫洞揭露了虫子的生命轨迹。

《积累的大地》使用黄麻袋代替画布,反映了战后材料短缺时期的适应性和大自然的力量。

《积累的大地》(1950年)

生物宇宙启发了草间弥生作品广为人知的“无限”主题。

无限概念与自然界的瞬时体验有关,草间弥生将自然界的图案与无限概念联系起来,强调自然中的韵律和张力,这一主题集中体现在《无限的网》中。

《〈无限的网〉剪裁部分》(1960年)

对于草间弥生而言,死亡含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她的作品不断探讨生与死之间的界限。

用草间弥生自己的话来说,她通过拥抱死亡,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了深刻的意义:

“我为生存而始终追求的自我革新,实际上是为了寻找死亡。死亡的意味,它的色彩和独特之美,安静的足迹和死后的“虚无”。我如今处于一个为我灵魂的安息创造艺术、接纳这一切的阶段。”

全面联结:

“全面联结”主题体现了草间弥生对于平等、统一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追求。通过波点的象征性平等,她倡导艺术的普遍可及性和文化的民主化。

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草间弥生的行为艺术如“水仙花园”不仅挑战了艺术市场的常规,也体现了她对个体消融和集体融合的追求。

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水仙花园》(1966年)

草间弥生的“自我消融”哲学进一步将这种联结政治化,要求个体放弃自我,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通过在《身体庆典》和《人体炸裂》等作品中迅速在裸体上绘制波点,她用身体艺术表达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声援和对战争的抗议。

1964年纽约华盛顿广场的一场偶发艺术活动

积累:

“积累”不仅是对物品的物理堆叠,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的累积。“积累”主题在1980年代草间弥生对作品中生物形态和性器官的重复堆叠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积累雕塑和镜面装置,特别是她对“自我消融”概念的探索,为观者提供了一种从现代社会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的视觉体验,通过无限的反射和消融,确认了个体的存在。

《积累的眼睛在唱歌》(2010年)

生命的力量:

这一主题通过草间弥生“我永恒的灵魂”系列作品得到精炼表达。

”我永恒的灵魂“融合了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幻想美学和对生命精神和谐的追求,不仅展现了草间弥生对重复图案的执着,也反映了她将艺术作为自我疗愈手段的深刻理解。

《生命之火(献给杜甫)》(1988年)

这些作品表明,艺术与生命本身一样,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力量,草间弥生本人始终力图寻找成为这股力量的最终渠道。

经历了创造性劳动的痛苦,她也找到了快乐,她想知道:“我可以继续活着吗?我要问问我的艺术。”

草间弥生迄今未发表的著作与信件首次公开

极具收藏价值

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更首次公开了她未曾面世的著作、信件与原版手稿。

《傻瓜伊万》(1955年)中草间弥生以自传体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她从童年起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经历。

“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能通过我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的事物来寻求。”

《在积累的魔咒之下》(1961年)是她对自身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反思。

草间弥生表达了自己对积累和重复的执念,她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魔咒之下,这个魔咒既是她创作的动力,也是她内心的挣扎。

“我逐渐感觉到自己被困于“网”中积累和重复的魔咒,这些网从我自身延伸,越过有限的画布空间,覆盖地板、书桌和其他所有地方,甚至是整个宇宙。”

《水仙花园》(1966年)是草间弥生对艺术创作自由和可及性理念的阐述。

她提出了一种现代艺术的实践方式,即艺术家应该利用现代工业和技术来创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画笔和凿子。

“我想,艺术应该在大众负担得起的价格范围内,而不是为少数富人服务。”

此外,书中还节选了由草间弥生编写的戏剧拼贴作品《李东京》,一部它融合了魔幻、荒诞和净化心灵的元素,以草间弥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处年代为灵感,探讨了个人身份、社会异化和内心世界的深层次主题。

《李东京》打字稿原版第一页

书中还收录了草间弥生与许多艺术家、评论家珍贵的书信往来。其中与乔治亚·欧姬芙的通信中,草间弥生不但被这位“美国现代艺术之母”的作品《黑色鸢尾花》深深折服,更毛遂自荐了自己的作品,两位女艺术家通过彼此的作品展开笔谈,惺惺相惜。

草间弥生写给乔治亚·欧姬芙的信第2页,1955年12月13日

这些文献资料详细记录了草间弥生的生命体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草间弥生非凡的文学创作禀赋,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文本看到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也对草间弥生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这次深度对话的机会。

学术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为你提供创作灵感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至今》是一部关于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全面解读,也是一个为艺术家、设计师、艺术爱好者以及所有追求创意灵感的读者准备的宝藏资源库。

书中的文字与插图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草间弥生。从早期作品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你能直观感受到草间弥生整个艺术生涯的发展脉络。

与卢奇欧·封塔纳在米兰,1966年

《无限镜屋——南瓜》(1991年)内景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身体的视觉”展览,1999年

草间弥生与Studio Graf家具的照片,2002年

《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2014年)

草间弥生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独特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参考。

《消融的房间》,由昆士兰艺术馆委托创作,布里斯班,2002年

波点的排列、组合、颠覆、装置,大胆又前卫的配色,把具有强烈风格的标志性的元素变为时尚符号,激发人的无限想象。

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自我消融No. 3》(1967年)

《波点爱之屋》(1967年11月)

作为一位始终站立在艺术界前端的艺术家,她战胜了自我并成全了自我,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草间弥生时代”。

👆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 END -

工业设计
用设计为产品创造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