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丰收季
瓶窑稻田里成熟的
不仅有粒粒饱满的稻谷
还有与稻禾共生的
鳖、鸭、虾等
一起去看看
秋日里的好“丰”景
近段时间,瓶窑镇张堰村板诚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卷起裤腿,为300余亩的稻鸭、稻鳖综合种养基地进行人工除草。
“今年,我们在稻田里一共养殖了2500只麻鸭和6000只中华鳖。稻田养殖的中华鳖个头大、肉质鲜美,至少可以卖到100元每斤,麻鸭也基本上都已经卖完啦!效益和口碑都很好。”在稻田边的田埂上,农场负责人郑云峰脸上挂着笑。
“稻+”综合种养是利用有限稻田空间资源实施稻渔共生、稻渔互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因为麻鸭和鳖的食物基本以水草、福寿螺和微生物为主,不仅可以防治虫害,排泄物又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郑云峰说,每年稻谷收割之后,鸭可以吃落地谷,不仅节省了饲料,还提升了水稻和鸭、鳖的品质,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综合种养基地项目建成之后,郑云峰主动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增收。
这边,郑云峰忙着“算账”,同村的窑山家庭农场虾大侠垂钓基地负责人陈连明也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3月至5月,是稻虾销售和垂钓的旺季。我在稻虾综合种养的基础上配套了休闲垂钓、采摘、餐饮等特色服务,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了。”陈连明说,以前只种植水稻,每年的化肥、农药成本太高,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亩均增收有2500元左右。旺季时,陈连明每天能收到100多斤的龙虾订单,周末和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百余人次。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近年来,“稻+”科学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已成为瓶窑镇极富潜力的富民产业之一。为推进“稻+”综合种养模式,瓶窑镇采用了“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稻鸭共养、稻鳖共生”新模式,促进农业优化升级。
目前,瓶窑镇“稻+”综合种养基地超2400亩,助力农户增收120余万元。同时,综合种养模式下的亩均化肥、农药成本分别下降70%、50%以上,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接下来,瓶窑镇将不断丰富‘稻虾共作、稻鸭共养、稻鳖共生’的‘稻+’综合种养模式,让更多农民了解和参与新型综合种养,走上绿色可持续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