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广第五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可复制创新成果的通知

文摘   2024-11-06 00:04   北京  

【温馨提示】把公众号设为星标★优先收到本号的内容推送哦!

关于推广第五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可复制创新成果的通知

省有关部门,福州、厦门、泉州市委金融办,各有关设区市政府办公室,龙岩市财政局,平潭综合实验区财金局,各有关金融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大文章,进一步宣传推广全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新思路、新做法、新举措,经研究,确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做法两大类14项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请各地、各有关金融机构认真学习借鉴,结合实际运用推广,推动全省普惠、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现将本批次可复制创新成果案例通报如下:

  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做法8项

  (一)创新打造“生态+金融”要素市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部署,厦门市持续推进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拓展生态资源环境交易品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助力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倾力打造“生态+金融”要素市场的“厦门样板”。

  1.创新做法。厦门市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拥有先试先行的碳汇交易经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体系,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三大功能,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碳汇增量。通过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变传统的政府补贴方式,实现社会、居民、环境多方共赢,打造蓝碳绿碳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厦门样板”。

  2.特色亮点一是研究碳汇核算标准。依托厦门大学院士团队自主开发国内首个红树林海洋碳汇方法学,利用该方法学成交了福建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00吨,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海洋碳汇领域的话语权。在全国率先制订并发布适用于农村的ESC标准体系,助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绿色发展。二是搭建本地碳汇交易平台。指导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拓展资源环境交易品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至9月末,累计完成海洋碳汇交易18万吨,农业碳汇交易29万吨。三是创新碳交易产品与服务。在全国率先创设运用数字人民币开展个人农业碳汇交易场景,截至目前已运用数字人民币购买农业碳汇累计超2万宗。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推出“乡村振兴碳汇贷”“农业碳汇损失保险”等系列产品服务,推动农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让农业“碳票”变“钞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主要成效。一是推进“海洋碳汇+”合作。充分发挥本地蓝碳资源优势,与国内多地检察院、法院开展生态司法合作,设立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落地全国首单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创新打造绿色保险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应用场景。二是探索“农业碳汇+”发展。推进“农业碳汇+乡村振兴”。通过购买泾源县新民乡南庄村和马河滩村高标准农田碳减排量1.98万吨完成“闽宁协作”首次农业碳汇交易,运用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民绿色收入。三是搭建“碳汇+国际化”平台。打造全国首批“零碳台青基地”,推动全国首张台胞轻装减碳证书在厦颁发。运用碳汇交易助力联合国工发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环境大会的非洲行实现全程碳中和。(报送单位:厦门市委金融办)

  (二)福林贷2.0模式

  近年来,三明市持续探索林业金融创新之路,为集体林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在全国首创了“福林贷”,解决了林农申请林权抵押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等问题,盘活了全市80%以上的林业资产。为进一步深化林业金融改革,三明市对“福林贷”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推出“福林贷2.0”模式,有效提升了辖内林农林企融资对接便利性。

  1.创新做法。“福林贷2.0”有效解决了林业贷款长期以来面临的调查难、评估难和贷后管理难等各类问题。一是实现操作线上化,通过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等多个线上渠道即可进行申贷、办贷和放款。二是利率大幅下降,最低可至4.25%,部分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可以享受省财政或市财政的贴息补助,有效减轻了林农林企融资负担。三是期限更加灵活,最长可为10年,尤其是针对用于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生产的贷款,可根据客户资金回笼周期,灵活设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减轻还本付息压力。四是风险更加可控。推动省农信联社三明办事处通过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合作,引入多层风险缓释机制,通过“福农e林(三明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即可在线开展线上价值评估和贷后检查,有效防控林业贷款风险。

  2.特色亮点。一是全国首创“福农e林(三明林业金融服务)平台”。为更好地推动“福林贷2.0”业务高质量发展,推动省农信联社三明办事处与市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等多个部门开展深度合作,设计开发了“福农e林(三明林业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图层叠加展示技术,实现了林业相关贷款从贷前调查至贷后检查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大幅提高办贷效率和林业贷款管理水平。二是全省首发“固碳积分”计量方法指导意见。为积极响应和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在借鉴参考国内外多个固碳计量方法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符合三明地区区域特色的“固碳积分”计量方法,根据不同的树种、年限、种植方式、化肥使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固碳积分”测算,并将积分运用于“福林贷2.0”业务的客户评级、融资增信和利率优惠等多个方面,实现固碳积分与现金价值的相互转化,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

  3.主要成效。至9月末,三明农信系统“福林贷2.0”已授信村数1470个,授信18993户,授信金额23.78亿元,累计发放 21419户、累放金额27.93亿元,用信5409户,余额12.29亿元,较年初增加1372户,增加4.07亿元。(报送单位:三明市政府办、省农信联社三明办事处)

  (三)“数碳融合”金融服务模式

  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双向融合,以数字化引领低碳化、以低碳化带动数字化,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三明市落实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战略,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深度赋能经济社会“数字+低碳”融合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1.创新做法。以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为主线,围绕三明市特色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和创新力度,探索推进数据驱动、资源汇聚和平台搭建,创新一批“数碳融合”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打造一批成效明显的“数碳融合”标杆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供借鉴、复制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技术改造贷款、低碳融资规模不断增加,为全市“数碳融合”发展提供有力金融保障。

  2.特色亮点。一是以减碳为重点,加大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重点支持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和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融资支持,针对绿色园区等制定“一区一厂一方案”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方案,推出“智慧园区”平台,打造“近零碳工厂”“数碳融合示范园”。二是以低碳为导向,探索特色化金融产品服务。引导创新“数转智改贷”“遥感指数保险”等产品,推动政府相关绿色数据与机构绿色系统对接,实现业务流程低碳化,依托“数碳指数”以及沙县小吃数智化、竹天下等平台,探索将“碳流”纳入授信流程。三是以测碳为基础,打造综合化数据服务平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团队碳排放评估、碳计算等能力,运用碳核算系统对重点碳排放企业开展减污降碳数字化评估,建立评估结果与利率、额度相挂钩机制,采取差别化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等措施。四是以控碳为目标,完善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及时跟进省重点技改项目清单,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环境局企业碳账户系统建设,推进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深化银担、银保合作,加强与司法部门联动,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3.主要成效。至三季度末,三明市绿色融资余额410.86亿元,较年初增长26.3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74个百分点,其中生态环境产业融资余额118.21亿元,低碳融资余额221.17亿元;累计投放技改贷30.73亿元,向24个绿色园区(工厂)授信52.77亿元;推动3家机构对97户企业开展碳核算、建立企业碳账户,创新碳排放双挂钩贷款,对10户降碳企业给与12-16BP利率优惠;积极拓展“碳汇+碳中和”“碳汇+质押”等碳资产应用场景,全国首创林业碳票质押贷款、水土保持碳汇质押贷款,推进碳中和网点(驿站)县域全覆盖,17家碳中和网点(驿站)通过购买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284吨二氧化碳当量抵消碳排放。(报送单位:三明市政府办、三明金融监管分局)

  (四)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

  南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评选建设活动,立足辖内特色茶产业,突出生态优势,实施“授信最高、利率最低、服务最优”政策,着力发挥金融信用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树立金融信用标杆,信用赋能助力“三茶”统筹发挥最大发展效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1.创新做法。2023年南平市人行与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制发《南平市“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评定方案》,在10个县(市、区)推广“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创建工作。成立南平市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评审小组,从茶园生态建设、食品安全生产、守法诚信经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多个维度严格把控茶园资质,并从综合得分90分(含)以上的茶园中评选出南平市首批“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30户。给予获评企业授信最高、利率最低、服务最优,提升“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示范企业金融政策含金量。

  2.特色亮点。一是增加贷款授信额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权限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授信管理方式,合理确定抵押担保方式;符合贷款条件的,按照生态茶园建设每亩1万元授信额度标准积极提供多种信贷支持模式,原则上给予企业信用贷款额度不低于50万元,个人信用贷款额度不低于10万元的优惠力度,降低授信准入门槛,切实有效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二是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获评茶园(茶户)优先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政策;优先支持有条件的茶园通过茶叶仓单质押等方式开展动产质押融资,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及个人资金需求;支持信用生态茶园龙头茶企构建供应链条,采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担保融资模式,满足上下游融资需求。三是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原则上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权限范围内,对获评的授信主体,执行同类贷款利率不低于10%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增产争效专项资金贷款、创业贷款等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四是享受优质金融服务。实施“金融特派员”制度,优先为评定为“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的经营主体配置“金融特派员”,优先办理授信融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委托理财等金融服务,提供“一对一”的VIP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加强金融政策宣传辅导,充分利用银行信息、技术、管理、资金运作优势,为企业及个人决策和发展提供信息咨询。

  3.主要成效。截至目前,南平市已为首批获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的茶企和茶叶种植户发放贷款2.75亿元,贷款利率较同期同档次低11.59个BP,有效助力茶农茶企致富增收。“绿色金融信用生态茶园”的建设可发挥信用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金融信用支持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基础性作用,助力南平市“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报送单位:人行福建省分行)

  (五)“碳足迹”绿色贷款

  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减排潜力,推动重点行业存量项目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是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要目标之一。建设银行南平分行围绕重点工业园区企业低碳转型与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团共同推出“碳足迹”绿色贷款。

  1.创新做法。“碳足迹”绿色贷款是依托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集团、福建省南平碳计量中心及福建省南平国碳创新研究院等重量级“双碳”标准制定及科研机构搭建的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为有碳减排意愿的企业画像,以监测的碳足迹结果为依据提供差别化的纯信用、低利率贷款产品。

  2.特色亮点。一是“碳足迹”画像内容实时、准确。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采用先进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能实时对企业碳排放进行准确监测和统计。该平台为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建设,提供的碳足迹结果报告权威性更高,金融机构认可度更高。二是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景。空天碳智慧科技集团将联手工业和信息化局、金融机构等部门共同推进基于工业碳排放物联监测打造碳能金融服务平台,届时将覆盖南平多个重点工业园区,有利于相关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3.主要成效。今年,建设银行南平分行成功为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发放全省首笔以碳计量方式核算的“碳足迹”绿色贷款72.6万元,支持南平铝业启动碳足迹监测项目,建设铝合金碳排放监测计量平台,对铝冶炼、铝熔铸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监测和碳计量核算,为铝合金高端产品的低碳评价提供依据和科学支撑,为后续电解铝行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报送单位:南平市政府办、建设银行南平分行)

   (六)打造鞋服行业绿色供应链生态圈项目

  鞋服行业是全球仅次于石油化工的污染行业,全球每年纺织品生产会排放约12亿吨的温室气体。在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莆田市人民政府以及莆田市工信局等部门的共同指导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莆田市分行通过创建鞋服企业绿色供应链生态圈样板,旨在走出一条集绿色、转型、智慧为一体的支持绿色发展新路径。

  1.创新做法。推出以“莆田好鞋贷”命名的鞋服产业链绿色贷款专属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搭建鞋服企业“供销存”供应链智慧管理,依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InsBlue是基于国家发改委在2013年至2015年发布的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进行实时在线核算的温室气体排放平台。InsBlue将专业复杂的计算过程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处理,企业只需根据指引输入碳排放源的统计信息,即可自行完成碳排放核算,通过统一的、标准的数据收集渠道,全面提高核算效率。依托该平台,既帮助企业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排放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并直接生成排放报告。此外,InsBlue已完成与国家级第三方专业碳排放认证机构的对接,帮助企业在线完成碳排放的认证,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开展碳核算、跟踪企业和产品碳足迹,对产业链上符合绿色认定标准的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全面金融服务,赋能鞋服行业绿色供应链生态圈建设,在金融市场上尚属首创。从环保材料使用情况、环保处罚情况等十一项内容对鞋服行业客户开展绿色综合评价,使得鞋服行业客户在生产经营中释放出的“绿能”得到量化,并按得分标准多少确定相应的绿色等级,并给予差异化的金融优惠政策。

  2.特色亮点。一是“科技金融”助推产业优化升级。从鞋服行业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各环节出发,对企业可再生原材料使用及碳减排情况进行了解,依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开展碳核算工作,帮助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精准进行工艺研发和升级改造。二是“绿色金融”擦亮生态文明底色。通过专项绿色贷款等对符合绿色标准和具有减排效益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配套碳减排支持工具和利率优惠政策等,将对传统的单一的绿色贷款项目支持延伸到产业链全链条绿色贷款的支持,运用绿色金融创新的方式来支持鞋服行业的供应链绿色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智慧金融”驱动绿色发展引擎。通过企业原材料生产加工供应链智慧管理,给绿色原材料贴上“绿标”,并通过绿色原材料的产、供、销信息,跟踪企业和产品碳足迹,并对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进行综合开发,实现业务流程、获客方式等的智慧化。通过“智慧金融”红利做“加法”,让“绿标”圈内的客户充分享受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服务便利等,引导更多鞋服企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3.主要成效。至9月末,本项目已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累计为31户企业开展碳核算工作,基于此,创新“鞋服行业绿色贷款认定标准”等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转型升级战略,并根据鞋服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涉绿情况,累计为49家鞋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支持,融资余额达5.71亿元,为鞋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报送单位:人行福建省分行)

  (七)普惠金融·碳金卡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龙岩市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推出一种支持节能减排、倡导适度、绿色生活的“碳”金融产品—普惠金融·碳金卡。

   1.创新做法。2022年4月,依托“i武平”政务平台打造全省首个“低碳社会创建信息管理平台”,按照“1+N”形式,打通政务数据汇聚平台,并以绿色金融为载体对接各类碳普惠项目和场景,目前已实现与国家电网、哈罗公司等数据接口对接,实现碳汇数据共享和积分转化,同时已打通“i武平”与“普惠金融·福农驿站”小程序、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接口,实现客户自主申贷办贷。

   2.特色亮点。一是探索“碳积分”价值转换体系。把“碳积分”作为碳金卡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拓宽碳积分获取维度,包括森林固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节能消费、清洁能源、减碳公益等六个维度,实现碳汇价值的有序转换。比如,森林固碳方面,林农可依据林业部门提供的绿色资产信息,以一亩林地50积分标准获得“碳积分”;市民还可依据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绿色行为获得“碳积分”。二是创新“碳金融”正向激励模式。将“i武平”政务数据作为客户授信与利率定价标准,以500个“碳积分”为授信梯度,动态调整客户“碳信用”,积分越高,客户信用越高,授信额度越高,利率更加优惠,给予客户全新申贷、办贷体验,通过碳金卡实现积分价值化,让市民享受看得见的低碳固碳红利。碳积分还可在线下营业厅兑换积分相对应的小礼品或到武平联社合作商户进行商品兑换,实现“碳积分”的价值化,激发市民践行低碳行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3.主要成效。至9月末,已累计办理“普惠金融·碳金卡”2443张,发行2412张,授信超2.95亿元,用信超2.37亿元。已经超过10万人在“低碳信息管理平台”激活了个人碳积分账户,践行低碳行为超48万次,累计发放碳积分3961万分,1万多位用户使用碳积分兑换服务,享受低碳红利,并有包括梁野山和千鹭湖景区、紫金酒店在内的30余家经营主体接入碳积分兑换活动。(报送单位:龙岩市财政局、武平县政府办)

  (八)福建省创新绿色保险模式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为保护好这一片“绿色宝藏”,各地针对各类生态环境潜在风险,开发多样化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

  1.创新做法。泉州市首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以投保区域内的红树林、芦苇及伴生植物等生物栖息湿地植被作为保险标的,当出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物种入侵等风险,导致各类生物栖息湿地植被需要保护救治、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保险公司予以赔付。龙岩市首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指数保险,针对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四个领域的指数指标提供一揽子保险方案及风险保障,对因暴雨、风灾、洪水、雹灾等导致九龙江流域四项森林生态指数达到约定的起赔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并给予以赔付。宁德市首创互花米草防治保险,以投保地理区域内的红树林、芦苇等海洋生态栖息地环境作为保险标的,当出现因互花米草的入侵、繁殖直接造成海洋生态生物无法正常生长需要保护救治的情况,保险公司对主管部门防治与改善海洋生态功能而投入的必要、合理的费用予以赔付。漳州市创新推出碳汇储量指数保险,以红树林为保险标的,将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与碳汇理论方法学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因自然灾害及林业有害生物导致的碳储量流失,为宝贵的森林资源提供“意外险+健康险”双重保护。

   2.特色亮点。一是结合资源禀赋量体裁衣。各地根据当地特有的湿地、红树林等资源禀赋,针对可能发生的影响生态环境的风险,合理设定保险责任触发条件,创新推出一揽子特色绿色保险,与当地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或金融管理部门签订保险协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二是赔付资金专款专用。泉州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明确约定,保险公司对主管部门救治、修复保险标的、改善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而投入的必要、合理的保护施救费用予以赔付。龙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指数保险的赔付资金,继续用于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宁德互花米草防治保险赔款主要用于包括刈割、人工深翻、覆膜、淹水、植被补种等费用投入支出。三是运用科技力量及时监测。漳州碳汇储量指数保险运用遥感指数加碳汇保险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保护区内土地覆盖空间分布进行提取,获得保护区内红树林、互花米草等地物的空间分布范围和面积进行监测,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实现灾后的快速查勘、精准定损,推进灾后碳汇资源救助和清除,有效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3.主要成效。各地创新性绿色保险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政企联手,借助保险杠杆作用,提高政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了生态风险管理。系列保险产品落地,运用金融手段帮助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建设搭建坚实有效的风险屏障,不仅将助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安全保障工作的落实,也为保险业助力全国生态保护行动及乡村振兴、蓝碳发展等重要战略落实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全新路径。(报送单位:福建金融监管局、龙岩金融监管分局,泉州市委金融办,漳州市政府办、龙岩市财政局,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人保财险漳州市分公司)

  二、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做法6项

  (一)金融赋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它传承着传统优秀文化,有效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既是一个区域特色文化传承的“金名片”,更是一把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金融赋能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路径,多措并举,拓宽地理标志产业融资渠道,为优化营商环境蓄势增效。

  1.创新做法。2023年5月,省市场监管局与福建金融监管局、省文旅厅联合下发《关于金融赋能地理标志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以商标权为基础的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强化金融支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力度。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便民查询提供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合法使用人名单。各级银行保险监管部门积极联动当地知识产权部门和文旅部门,建立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被许可使用人、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项目清单,健全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和文旅项目基本情况、产业规划、市场行情、发展动态等信息的共享机制,助力更加高质高效的融资对接。

  2.特色亮点。一是创新地理标志专属金融产品。探索“基础额度+附加额度”综合评定信用额度的授信模式,以相关合法使用人的信用为主确定基础额度,以商标的品牌价值及运用为辅确定附加额度,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创新地理标志商标被侵权损失类保险产品,切实分担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被侵权风险。鼓励探索开发地理标志申请费用补偿类保险产品,提升地理标志商标申请积极性。二是打造“地理标志+”特色模式。发展“地理标志+产业链+金融”模式,为我省重点及优势产业链条上地理标志被许可使用人及其上下游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化融资服务,助力地理标志产业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探索“地理标志+文旅+金融”模式,助力“地理标志游”“地理标志馆”“地理标志餐”发展,打造地理标志区域文旅品牌。三是拓展地理标志发展支持渠道。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保险机构在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联合创设融合服务、融资、保险、咨询等功能的地理标志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地理标志金融赋能计划”,依托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金融助理等基层金融服务队伍,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政策指导。

  3.主要成效。至9月末,我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29件,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地理标志商标664件,位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4件;全省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3543件,位居全国第一。我省地理标志产品覆盖全部县域,分布在500多个乡镇,超千万农村人口收益。辖区银行业向地理标志相关产业投放贷款余额549.47亿元,比年初增长16.77%,支持德化白瓷、连江鲍鱼等地理标志产业438个。(报送单位:省市场监管局)

  (二)“要素贷”助推“非标”向“标准”价值转换

  为有效解决涉农客群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等问题,在漳州市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漳浦农商银行创新推出“要素贷”专项产品,以资信、资产、产业等要素维度为授信突破口,推广“信用+要素”授信模式,有效盘活农村要素市场,进一步畅通农村经济内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1.创新做法。“要素贷”主要服务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具有融资需求且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等融资主体。借款主体凭“身份证”即可通过线上申贷渠道采集家庭资产、日常生产经营持有的主要生产资源要素种类、单价和数量,系统自动绘制客户画像,再依托“要素贷”评价模型及现场核实情况,快速生成授信额度参考值,实现小额贷款“秒出额度、快速审批、当场放款”。

   2.特色亮点。一是服务对象广。授信对象涵盖新户首次申请及存量客户增信提额申请。主要用于解决无有效抵押物、缺少合格担保人等各类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优先采用信用方式办理,满足客户提供“身份证明”、银行结合“授信模型”即可快速获得授信额度,实现小额农户贷款快速放款。二是“非标”向“标准”转换。根据客户经营产业的不同特性及衡量维度,设置不同“要素贷”评价模型,将原本“零散、无序、闲置”的“非标”数据转换成较为“精准、客观、可信”能反映实际生产经营水平的“标准”数据,最终获得可量化、标准化的授信额度。三是便捷性强。“要素贷”可实现线上快速申贷、免评估、免担保,纯信用办理,授信期限可达3年,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对“要素贷”采用一户一策优惠利率定价机制,符合多种利率定价规则时,择低确定贷款利率;同时,运用央行货币政策、政策性优惠贷款政策等充分让利涉农主体。

  3.主要成效。截至目前,漳浦农商银行通过“要素贷”为1435户农户解决了无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共发放1.39亿元贷款,信用贷款占比100%。“要素贷”产品的推出,在漳浦县实现了农村要素从“非标”向“标准”授信的价值转换,对当地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如漳浦农商银行对官浔镇5个村进行整村授信,共有客户建档5463户,精准建档面97.32%,该镇贷款投放70%采用“要素贷”,支持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发展;对佛昙镇3个村进行整村授信,共有客户建档16016户,精准建档面91.89%,该镇贷款投放70%采用“要素贷”,支持渔业养殖产业壮大,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有力金融支撑,推动农民富、产业兴、农村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报送单位:漳州市政府办、省农信联社漳州办事处、漳浦农商银行)

  (三)高标准农田设施损毁综合保险

  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工作,围绕绿色资产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创新绿色保险服务,漳州金融监管分局引导人保财险漳州市分公司在全省首创“保险+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成功在漳州云霄落地全省首单“高标准农田设施损毁综合保险”,有效提升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水平,进一步助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1.创新做法。高标准农田设施损毁综合保险是专为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出的创新险种,为高标准农田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完成且长期使用中可能因自然灾害或第三者责任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及费用损失提供风险保障。此险种的引入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难的问题,同时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降低农田设施因灾受损风险,促进农田设施在灾后尽快修复和恢复正常运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2.特色亮点。一是灾前风控、有效防损降损。承保机构通过灾前预警机制,加强与农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各类渠道第一时间开展灾前气象预警,派出农险团队实施农田巡查、协助抢收等各类灾前减损及风险巡查工作,有效降低高标准农田及配套设施损毁风险。二是保障资金,助力复工复产。该产品在高标准农田建中及建后管护引入保险机制,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和补充机制,出现风险损失后立即联系第三方施工单位第一时间先进行修复,畅通管护资金来源通道,有效解决农田设施损毁后,修复、重建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等痛点问题,促进农田设施灾后修复及恢复运行。三是科技理赔、提供暖心服务。通过高效运用农险全流程信息化系统“耘智保”+“电子地图”+“无人机”,创新科技查勘模式,实现移动端验标、地理距离校验、地块勾画复用等多项业务管控功能,有效提高查勘定损精度、准度及效率,进一步加快修复、重建资金到位速度。

   3.主要成效。2023年6月,在漳州金融监管分局的指导推动下,人保财险漳州市分公司与云霄县农业农村局举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综合保险签约仪式,为云霄县2.31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风险保障4620万元,成为在漳州落地的全省首单高标准农田设施损毁综合险。同时,在台风“杜苏芮”“苏拉”登陆期间,承保机构积极协调第三方施工单位第一时间修复受损农田,灾后及时送达理赔资金,帮助当地农田设施迅速灾后修复和恢复运行。2023年10月,在该险种的创新示范效应的带动下,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田设施保险工作的通知》,为我省高标准农田的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建后管护保障等工作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持。(报送单位:福建金融监管局、漳州市政府办)

  (四)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探索实践

  近年来,上杭县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全力打造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县域样板”,积极探索实践,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产业链鲜明、共富带动力强的全省十强县跨越,走出了一条山区县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上杭路径。

  1.创新做法。为推动建设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县,上杭县依托农商行推出“共富金·星易贷”“共富金·银税贷”“共富金·乐业贷”“共富金·小微贷”等11项共富系列产品,多项产品贷款利率达到历史最低、全县最低,范围扩大到各行各业,各类人群,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至9月末,已发放“共富金”系列贷款10639笔,金额14.52亿元。在原有的“党建+金融助理”模式的基础上,上杭县农商行主动融入省级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推动上杭县农商行在才溪镇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启动“共富金融指导员”工作,已派驻“共富金融指导员”89名,实现上杭344个行政村(居)驻村全覆盖。

   2.特色亮点。一是打造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模范村。以才溪镇溪北村为党建支持共同富裕示范村,在才溪镇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12个,设立金融助理驻村服务点14个,实现全镇14个村驻村全覆盖。助力智慧果蔬产业发展,贷款金额445万元;助力脐橙产业发展,贷款金额1180万元;助力鸵鸟养殖产业发展,贷款金额105万元;助力林下养蜂产业发展,贷款金额135万元;助力林下灵芝种植产业发展,贷款金额125万元;助力建筑产业发展,贷款金额2920万元。二是做好产业链金融服务。金铜产业是上杭重点打造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紫金矿业为链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金铜冶炼、铜精深加工、稀贵金属等为主的千亿金铜产业集群。上杭县聚焦“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稳链固链强链”的核心需求,组织干部深入调研,建立金融服务联络员工作制度,通过搭平台、精服务、建机制,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适配性,助推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

   3.主要成效。上杭县开展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试验区创建活动后,加大对普惠型、受众面大的信贷投入,取得一定成效。金融融资规模从2020年800亿元到2023年为1300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2020年的315亿元到2023年为800亿元。2020年到2023年,保持贷款平均增速达20%以上,不良贷款率从0.5%降到0.24%,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保持在全省县域不良贷款率最低,资产最优。市对县普惠金融考评、金融风险考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平安建设考评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报送单位:龙岩市财政局、上杭县政府办)

  (五)新农主体评级系统应用

  古田农信联社紧抓宁德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全省唯一新农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系统创新试点契机,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义,以“133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为工作主线,积极有序推进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1.创新做法。依托“133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工作模式,升级金融助理驻村服务,推动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农信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为新农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以及金融助理的上门服务,实现了新农主体信息全面、准确、及时的更新。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量身打造“福农直通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提通过提供利率优惠、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2.特色亮点。一是因地制宜,让系统建在“链”上。通过走访调研,升级形成了“关键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型成熟专业合作社”四大类新农主体数据采集模型,匹配新农主体从“不成熟成长到成熟”不同维度,实现为新农主体及其社员提供批量“1+N”定向融资服务。二是资源共享,让服务聚在“链”上。主动融入食用菌“数字大脑”——“古田食用菌全产业链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掌握产业链各实体生产与经营的真实数据,初步建立起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数字清单,并应用在新农评级系统上,更精准地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结算、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三是辐射带动,让群众富在“链”上。将新农主体走访建档对接工作的内涵外延,联动推进整村(群)授信、普惠大走访等重点工作,通过进现场、看生产、访困难、问需求等形式,深度触达新农主体,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3.主要成效。古田县成功实现“新农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系统应用”从单家试点向全省推广,新农主体服务质效显著提升。至9月末,古田农信联社已完成1770户新农主体录入建档评级工作,实现在线授信业务747户,金额4亿元,发放新农主体及其社员贷款2723户,金额7.02亿元,有力提升了新农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性,为助力县域产业兴旺注入金融动能。(报送单位:古田农信联社)

  (六)普惠金融“古屋贷”

  屏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会同屏南联社立足县域实际,以“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为支点,积极探索“党政部门+农信社+企业+农户”互联共建模式,充分运用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创新推出农村生产要素信贷产品“古屋贷”,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1.创新做法。“古屋贷”是用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经营流动资金等需求而创新的信贷产品,主要以“古屋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条件,通过金融机构与古屋经营权人签订贷款抵押协议,并将古屋经营权托管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对受托古屋进行监管。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进一步扩大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通道,有力支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2.特色亮点。一是“非标”评估创新。传统村落古屋难以进行标准化价值评估,屏南县根据可实现性、转让和折价变现的难易程度及其各种影响价值的不确定因素,运用“工料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对古屋价值进行评估,创新“非标”资产评估渠道,也为更多“非标”资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可复制推广性强。“古屋贷”信贷产品的推广,为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提供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屏南农信社聚焦更多农村生产要素融资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延伸出“耳标贷”“优居贷”“福林贷”“兴林贷”等信贷产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融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线下服务内涵。由县委组织部聘任6名金融助理为首批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聘任38名金融助理为“金融帮帮团”成员,形成“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金融帮帮团+乡村振兴信息员”金融服务模式,分别从信贷投放、产品创新、服务机制、场景建设等方面提升文旅金融服务。如屏南农信社将熙岭社升级为宁德市首家文旅主题银行,带领金融助理以龙潭村新村民福农驿站为平台,为龙潭文创片区开展整村授信,加大对新村民就业创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文创产业、旅游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有力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3.主要成效。至9月末,屏南联社累计推出农村要素贷款12类,其中“古屋贷”累计发放65笔,金额1420万元,为文创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新当地新村民解决融资难问题;累计发放涉及农村生产要素贷款2368笔,金额2.91亿元,盘活农村“非标”资产,推动文旅产业振兴。(报送单位:屏南县政府办、屏南农信社)

  中共福建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10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发布,其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站对此不承担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喜就分享点赞点个在看吧。

碳索未来 TL CARBON
#双碳民间信息库# 2006年进入碳圈,精玩过所有碳圈业务,无论是项目开发、咨询、审核、交易、市场、商务等。本号只提供碳圈有价值的原创与市场信息。信息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但从信息中能看出什么,是你的本事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