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陶寺遗址博物馆,记录、保存、展示中华文脉的重要宝库

时事   2024-11-13 11:56   山西  

43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陶寺先民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城市、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比甲骨文还要早700多年的文字,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都出现在这里。伴随着陶寺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古老华夏文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也让我们看到了早期中国的模样。


在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沙盘展示区,一个辉煌雄伟的城市形象跃然眼前:这里土城恢宏、人口密集、阡陌交通、规划井然、社会分工明确……这就是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陶寺中期的都城遗址。约从4300年前开始,陶寺人在河汾之东夯土建都,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在中原、河套、海岱(山东渤海至泰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中,陶寺初步显现出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

高江涛:
这个280万平方米城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城市规划。它还有墓地、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反映出来当时它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遗址中还有6300平方米的内城一号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基础之一。它的内城被判断为类似后世都城中的宫城性质,有力地印证了陶寺遗址在4000多年前曾是一处王权中心。陶寺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刘玉茹介绍,这座都城不仅建造了外围的大城城墙,还环绕内部宫殿建造了宫城城墙,形成大小“双城”。

刘玉茹:
到了陶寺文化中期,陶寺城址的聚落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原来宫城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外郭城,这样就形成了小城卫君、大城卫民的双城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

高江涛:
双城制的形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我们国家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之一。
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呈现早期中国的模样,也成为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规模空前的城址、黄河中游最大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中国最早的鼍鼓、土鼓、石磬礼乐组合、比甲骨文早700多年的文字、充满智慧的仓储设计、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这座都城创造的文明为夏、商、周及后世继承发展,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标识和主要源头之一。

自2002年陶寺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考古工作者们在这座规模不断扩大的都邑遗址上躬身探寻,对陶寺文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根脉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不断破解着早期中国的文明密码。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

闫亚林:
距今4000多年前后,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迅速崛起,走向一体,引领中华文明发展新格局。


(山西综合广播记者杜佳梁报道)



责编:张国政   制作:杨虹

山西综合广播
先锋频率,旗舰广播。聆听山西,感受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