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人工智能落地千行百业,需要聚合产学研用投生态力量共创共赢。
摘要:
“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人工智能落地千行百业,需要聚合产学研用投生态力量共创共赢。
12月29日,“2024 AI赋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峰会暨全国首届化工AI大赛”在京落下帷幕。
大赛指导单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化工人才交流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承办。
和过去行业中常见的人工智能赛事不同,本次大赛聚焦化工领域,针对化工行业在人工智能落地转型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着重强调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创新。
与会嘉宾的发言中,“行业+AI”的词汇高频出现。产学研用投各方代表都在呼吁培养更多既懂化工、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行业+AI”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何迫在眉睫?这样一场“全国性化工AI大赛”又带来了哪些启示?
“行业+AI”人才培养为何迫在眉睫?
过去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全球掀起一股AI变革的浪潮,人工智能开始真正重塑社会的经济与生产方式。但在具体的落地应用环节,人们逐渐发现,人工智能并非拿来即用。一些特定行业面临着AI落地难、应用难等诸多难题。
化工行业更是如此。我国化工行业长期面临着大而不强、产业分散的困境,AI掀起的智能化浪潮将是我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跳板,有望在新的竞争格局之下弯道超车。
以我国的化工大省山东为例。山东拥有3429家规上企业,化工园区84个,但千亿以上收入的企业仅7家。其中,真正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10%。
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之一,化工领域的复杂性也远超其他行业。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庞大,产业上下游链条长,工艺复杂,门类繁多,产品多达几十万种。不同化工产品不仅形态各异,生产工艺也差异巨大,甚至不同子行业之间的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
在化工企业们积极拥抱AI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人工智能落地难关键之一在于“行业+AI”的复合型人才紧缺。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不了解行业痛点需求,亟待AI赋能的部分企业又往往对AI的能力过于高估,复合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核心挑战之一。
专注于工业智能化领域的云鼎科技工业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磊也在演讲中提到,他们最早也希望招一些既懂行业也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市场上极度稀缺。最后,他们只能通过大量培训和众多实战项目的沉淀来弥补。
大赛举办方之一,华为算力平台产业发展总裁刘维在谈及 AI 落地难的挑战时说,他们希望通过举办这类行业大赛,不仅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为行业的智能化改造积累经验。
这也是这场“全国首届化工AI大赛”的举办初衷。
现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化工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华为公司还联合发出倡议,“共建产教融合生态,共育化工AI复合型人才”,呼吁各界加快“化工+AI”复合型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化工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业AI大赛
作为全国首届化工AI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之初就受到广泛关注。
大赛共吸引了394支队伍报名、近2000名师生及开发者参与,覆盖全国159所高校以及89 家企业。经过来自高校、化工企业、石化联合会、大连化物所、华为、投资界等37位评委的初评,共16个作品入围大赛决赛,另有25份作品入围优胜奖,覆盖范围之广业内罕见。
这也是本次大赛亮点所在。除了强调面向化工领域的智能化场景应用创新外,对参赛队伍概不设限,无论是高校、企业乃至社会开发者均可参与。大赛还特别鼓励校企联合,高校和企业可以组成混编队伍,优势互补。获得大赛二等奖的队伍“炼智先锋”,就是校企联合组队的代表之一。
本次大赛的作品非常注重人工智能在化工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共孵化了200+化工AI应用,识别了100+化工场景问题。
获得大赛一等奖的北京化工大学“智能催化”代表队,他们的作品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催化剂高通量制备装置。它结合AI智能算法与高通量实验装置,实现了高效、精准、智能地进行催化剂的制备与筛选。研发周期大幅缩短、研发成本大幅降低。(从传统方法的平均12年缩短至5年,单次实验研发人员投入减少60%,物料消耗每人年降低60%。)
“在大赛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就提出了四个基于。”华为算力平台产业发展总裁刘维介绍说,分别是基于实际客户需求、基于实际场景、基于实际数据以及基于实际商业闭环。大赛的目标是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实战平台,一切目的都为解决化工领域的实际应用问题。
正因如此,本次大赛在学界与产业界都收获了较好的认可。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山东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尤加强说,大赛作品覆盖了化工的产品研发、安全环保、工艺优化、设备维护、智慧运营等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实战中培养了既懂化工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次大赛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对于学生人才的培养需求。”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苏海佳评价称,作为化工领域的重点高校,除了培养学生在化工和 AI 领域的基础知识外,他们也更希望学生可以拥有更多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实践机会,“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聚合产学研生态力量
过去两年,我国在“行业+AI”上已有诸多实践成果,无论是科技厂商们先后发布的诸多工业大模型,还是各行业领军企业在智能化应用创新方面的前瞻性探索,都彰显了中国科技的潜力。
过去几年,华为联合行业伙伴在交通物流、建筑、农业、矿山、化工、钢铁、制造、金融、电力乃至医疗等多个细分行业进行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吸引了诸如山东化工、山西煤炭、河北钢铁、中钢研等诸多领军企业共同参与。
但不同行业的业务差异巨大,对AI的需求也千差万别。比如金融更关注NLP(自然语言处理),电力、医疗等领域关注CV(计算机视觉)+ NLP应用场景,工业领域则更关注求解器/预测大模型相关应用。
这意味着“行业+AI”的转型落地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家企业、一所高校就能实现千行百业的AI转型,只有聚合产学研等生态力量共同发力,才能解决端到端的场景问题。
云鼎科技对此深有感触。云鼎多年来一直探索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22年就与华为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首先探索人工智能在矿山领域的应用,实现了规模化商业落地。今年,他们开始将业务向化工行业扩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化工行业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我们做矿山的时候,实际上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很少。”云鼎科技工业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磊说,基本上只需要同业务部门合作就能完成模型开发。但在化工领域,他们发现化工的流程和机理复杂性超高,依托业务和自身能力难以完成模型的开发。今年以来,他们同华为与国内13所头部院校进行了深度交流,希望结合科研院所与行业技术的优势,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的落地。
“面对种类繁多、工艺千差万别的化工行业,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构建一个个分类系统来进行AI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难以面对未来涌现的成千上万个场景需求。” 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副总裁,兼化工建材行业总经理李俊朋说。他呼吁,化工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按照三大统一来推进,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数据规范,从而降低行业智能化部署的难度。
前不久,华为与云南云天化集团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煤气化RTO大模型应用成果。据云天化大为制氨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孙国武介绍,他们在探索智能化应用过程中,就采用了五方共建的模式,由云天化牵头,携手华为、司南智能、华东理工大学、大为制氨等五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正如产业各方在大赛现场发出的联合倡议,“共建产教融合生态,共育化工AI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规模化落地,需要产学研用投各方生态力量共聚智慧,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