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图来源/麻城旅游
一个脸盆大的不锈钢盆内,从下至上,依次堆满了各种食材,萝卜、豆腐、莲藕、白菜、猪肉、鸡块、烧鸭、鲍鱼、海参、花胶、鹅掌、大虾……
这样一整盆菜放在小火上慢慢煨着,边煮边吃,寓意“盆满钵满”,也象征着团圆和繁荣。
沿海之地,自然资源丰富,很容易获得多样化的物产。
盛菜的容器同样是一口大锅,锅里铺满了干笋、炸豆腐、肉糕、腊肉、鱼面、鱼丸和蛋饺等食材。下方的火塘烧得红亮,铁锅吊挂在火上,在炭火的加热下,锅子咕噜作响,水汽升腾,香飘四溢。
这就是麻城吊锅。
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部城市黄冈,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巍巍大别山,群峰环绕,雄伟壮观,而麻城正处于大别山中段南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于典型的山区小城。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据历史记载,唐王李世民起兵初曾在麻城东山一带屯兵。
时至严冬,山里气温骤降,寒风凛冽且湿冷。为了取暖和补充体力,李世民便提议将营中囤积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吊在火炉上炖煮来吃,将士们再饮上一碗老米酒,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开创了大唐基业。
麻城吊锅(史称东山吊锅)自此名扬天下,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
山区人家会在火塘上方系一个挂钩,挂上吊锅,一家人围锅而坐,边吃边聊,自得其乐。
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麻城吊锅看着好似一锅东北乱炖,但做法却很有讲究。
吊锅最底层铺的是耐煮的竹笋或干豆角,然后是炸豆腐、鱼面、白萝卜、白菜、腌辣椒,随后倒进炖熟的腊肉,再用手工肉糕铺满一层,放上肉丸、鱼丸,摆上蛋饺,撒上蛋皮......
这样一层一层铺上来,荤素搭配,各种味道相互交织,在成就彼此的同时,食材本身仍不失各自原本的味道。
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在麻城,传统的吊锅还有“九铺九盖”之说,每一层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自家吃饭是“一铺一盖”,一层萝卜白菜,一层豆腐千张。
一般的亲戚朋友来了,则是“两铺两盖”。
如果有朋自远方来,则为一铺新(新鲜菜蔬),二铺银(鱼块鱼片和豆制品),三铺金(肉和鸡蛋)的“三铺三盖”。
“四”与“死”音相近,不吉利,所以没有“四铺四盖”一说。
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家里如果有新生儿出生,就要“五铺五盖”,意为五子登科。
“六铺六盖”则会出现在女儿出嫁的回门席上,招待上门姑爷,意为福禄双全,六六大顺。
一般老人亡故,就用“七铺七盖”与亡灵七七合轨,丧宴的吊锅第七层用豆腐千张覆盖,以示哀悼之孝意。
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要是为老人庆寿,或是新居落成,亲家上门和新婚大宴,必须是“八铺八盖”。
山珍海味俱全,“若要发,不离八”,第八层用煎好的一个个荷包蛋,将全部菜肴盖上,意谓着“元宝堆成山,福寿大如天”。
“九铺九盖”以前只能皇帝享用,现在新时代,只要你想,人人都可体验皇帝的尊贵。
豪华的“九铺九盖” 图源/麻城旅游
麻城当地人吃吊锅,一定会配上几斤麻城老米酒。
这是与麻城吊锅一样,同列于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地方饮品。
当年唐朝黄州刺史杜牧路过麻城,留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黄州府任职三年,多次来到麻城,与友人陈季常品酒、吟诗,苏东坡诗句中的“酸酒”“甜酒”,指的就是麻城老米酒。
麻城老米酒 图源/麻城旅游
传统的麻城老米酒,是用糯米纯手工酿制而成。
选上好的糯米,用山泉水来浸泡清洗,接下来上甑,蒸熟,摊至微凉,再匀匀地拌上酒曲粉儿,入缸发酵。
一周后,酒香飘出,从酒缸里第一道滤出的米酒,叫做“头子酒”,口感绵密,气味香醇而浓烈;加水后滤出的第二道酒,甘甜清亮,余味悠长。
麻城老米酒 图源/麻城旅游
夏季时,米酒冰镇了喝,清爽舒透;冬天里,将酒壶放在吊锅下的火边煨热,倒上一碗,入口醇厚,酒香扑鼻,暖身、暖心、又暖胃。
天冷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品尝吊锅的鲜香,老米酒的醇美,丰富的味道在口腔中肆意交织着,大家吃得满足,喝得酣畅。
仿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吊锅里煮一煮,在火炉边烫一烫,都变得有滋有味了。
围炉吃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
吊锅在当地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麻城人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其中无穷的滋味和背后深厚的风土人情,只有亲自来到麻城,吃过正宗麻城吊锅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和懂得。
热气腾腾的麻城吊锅 图源/麻城旅游
参考资料:
[1] 又是一年冬寒时 麻城吊锅暖人心
[2] 麻城老吊锅,来自大别山深处最淳朴的舌尖味道
[3] 麻城传统民俗:老米酒,吊锅宴,舒坦!
来源:超级乡村研究员
END
编辑:刘桂林 熊冰
初审:张玉鹏
终审:梅 威
监制:丁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