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中运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主责主业,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中国大运河这条巨大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更加多元立体地赓续中华文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博物馆设有展览展示部等11个部门,现有350名员工,其中全额事业编制65人。获评“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常设展览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秉持以物证史、以文化人的办馆理念,挖掘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根脉,以运河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
无论是“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常设展览,还是专题展,还是“运河城市”等系列临展,在遗址遗物、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等营造出的创造性表达、创新式展陈、沉浸式体验中,都有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大运河对中华民族抟聚、形成、发展的价值意义,都全面阐释了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和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为让走进博物馆的各民族同胞感受文物的魅力、更加深入了解运河文化,中运博广泛应用电子沙盘、环幕、投影等多媒体语言,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运用数字化展示展演形式具象阐释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表达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识,博物馆通过展览交流、文博援,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2024年是布达拉宫申遗成功30周年,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推出“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在104天的展期里,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光明网等10多家国家级媒体关注报道,160余万各民族观众走进“布达拉宫”展厅,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博物馆还将举办麦积山特展,为各民族公众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微笑”。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023年下半年,馆藏的大运河主题美术作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到西藏牦牛博物馆巡展,为苏拉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西藏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大运河文化。
博物馆的文博援建工作有声有色。2023年8月,博物馆应邀派人赴新疆克州博物馆开展展陈、社会教育指导培训,深入交流技术援助工作。2023年9月,博物馆与西藏牦牛博物馆联合拉萨市教育部门开展“格桑花对话大运河前世今生”之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在七天的培训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和热情,他们积极地发言、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展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讲解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家长们对此次培训的效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格桑花”小小讲解员完成了开幕式的首场讲解。今年“布达拉宫”展览期间,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还围绕文物保护、安全防范等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以公众服务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
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其中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不同民族人员百余批次,在交流交往中向各族公众详细讲解运河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增进感情。持续推出“运河之韵”“非遗手作”等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研学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社教活动,举办“运博讲堂”等直播及课程,2023年开办至今覆盖15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教育职能,持续开展运河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讲好运河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展望未来,博物馆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打造突出爱国主义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览展示、非遗体验、社教活动等新业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博物馆贡献”。
来源:江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