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人的快乐,变了!这些老底子热闹场景,你还记得吗

时事   2024-10-07 13:50   浙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我们的生活”


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我们的生活”,从吃、穿、住、行、游、购、娱七个方面讲述生活的变迁,以此折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


今天

我们跟着富阳一位“60后”的视角

回看这些年来

富阳老百姓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




说到娱乐,你会想到什么?看电影、听演唱会、打游戏……如果时间回到75年前,这些娱乐方式简直是“天方夜谭”。唱红歌、扭秧歌,东奔西走看戏文、看露天电影……这样的娱乐,成了遥远的回忆。


“60后”的小兰已经退休,广场舞是她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偶尔会约上三五好友,拍一组舞蹈视频,发上短视频平台,收获来自新老朋友的“小红心”。


跟着小兰的视角,让我们从那个一切似乎都是黑白色调的年代开始回忆,看看这些年来娱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也能找到乐子




小兰的母亲胡春华出生于1943年,据她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前,还不知道什么是娱乐,吃饱饭都是奢侈的。


△小兰与母亲胡春华


新中国成立后,胡春华上了小学,在学堂里,老师会教他们唱红歌,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会教他们扭秧歌。她记得很清楚,学会了扭秧歌,她和同学们一起到街上表演。“那时,要凑齐几件红色毛线衫都很难。”她回忆,大家都要穿红衣服,系上一根红带子,每逢节假日,老师都会把他们带出去表演


上了两年小学,胡春华辍学在家,承担家里的劳作,她能想到的娱乐方式,也就只有在劳作之余,哼唱老师教的红歌了。



相较于母亲,小兰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但她的童年青年时期仍然处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在校园里,娱乐方式“代代相传”,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这些都是小兰从高年级的哥哥姐姐那儿学来的。


△1956年,河北的小学生们在空地上跳绳

(来源:新华社)


小兰回忆,那时的橡皮筋是把家里坏掉的裤子“宽紧带”拿来,一段段连接在一起。一到课间休息,女孩子们就争抢着跳橡皮筋,能跳出十七八种花样来。


跳绳是用稻草编的,几撮稻草合并在一起,搓一搓,把搓好的部分踩在脚底固定,双手往上一拉,到合适的高度,就算完成了。


说到毽子,小兰更是绘声绘色,毽子由铜钱和鸡毛组合而成。鸡毛很关键,每到过年,小孩们总会盯着要杀鸡的人家,看准公鸡尾巴上的几根毛,等到公鸡被宰,趁还未浸水,赶紧拔下最好看的鸡毛。


这些娱乐,到了小兰女儿这代甚至到如今依然盛行,只不过,橡皮筋、跳绳和毽子都有了更好的材质,在商店里就能买到,体验感也更好了。


除了课间娱乐,小兰平日里几乎没时间娱乐,因为家里养兔子,放学回家要帮着割兔草。“那个年代,草都不太有,一长出来就被割完了。”


小兰和村里的同学几乎都有割草任务,枯燥的任务之外,小孩们也有自己的乐子。他们会把篮子放得远远的,开始扔镰刀比赛,谁能扔到篮子里,就算赢,赌注是一把青草。


“想起来,那个时候也很开心。”她说,苦中作乐,乐趣也在那刻被无限放大了。




改革开放前后

娱乐方式逐渐丰富




当小兰长到大姑娘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娱乐之乐。


她记得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76年出现的,黑白电视机,属于村大队资产


村里电视机一开机,里里外外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很新奇,这个东西居然能放出画面来。电视机被牢牢锁在一个高柜里,定时打开,村民们都伸长脑袋等着,如果看到画面里出现一台钢琴,大家就会失望地回家,讨论着:“破风车出来了,没看头。”小兰说,钢琴很像村里的谷风机,钢琴出来就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村民都不喜欢。


△2018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展出的黑白电视机(来源:央视新闻)


等到小兰工作了,和大哥一起出钱,给家里购置了一部9寸的电视机,后来又买了一台燕舞牌录音机。这下,娱乐方式就更丰富了。“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早就买了录音机、电视机,我们算是买得迟的。”她说,看着父母总是跑到别人家里“蹭”电视,她省吃俭用都要给家里配上一台。



1965年出生的周先生,就是小兰口中“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类型,他父亲年轻时供职于供销社,有稳定的工资,基本上流行的设备,他家里总能早早配备。


周先生算是文艺青年,喜欢唱唱跳跳,上世纪80年代初,周先生父亲就给家里买了一台上海红灯牌录音,当时在整个村里都是少有的。


“那时流行港风,长头发、喇叭裤、尖头皮鞋,跳迪斯科。”周先生在当时拍下一张照片,家里的台子上摆放着录音机、电视机,照片中的他一副港风装扮。“有了录音机之后,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带到朋友家里,一起跳舞。”他说,年轻时还是比较潇洒的,自由自在,小爱好也都能得到满足。



周先生一家还都是越剧迷,十几岁年纪,他就跟着父母翻山越岭去看越剧,他的妻子是科班出身的越剧演员,夫妻俩经常合作唱上一段。



追着看的不只是越剧,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露天电影



“一个个村庄轮着放露天电影,我们就一个个村庄跑过来。”小兰回忆,上学时总会跟小姐妹们约好,一起去哪个村看电影。有一天出发看电影前,大人们都劝她们不要去,马上要下雨了,一个姐妹就把她们带到外婆家,在外婆家床底下翻出很多雨鞋,你一双我一双,雨鞋很大很旧,但对当时的小兰她们来说,简直是最好的东西,套上雨鞋,就可以不管不顾出发了。


再后来,隔壁村的大礼堂有了电影院,小兰那时谈恋爱了,她和男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当年看得最多的就是《平原游击队》这样的战争片。那会儿两角钱就能买一大包瓜子,电影看完,瓜子还有剩下的。后来,他们又会骑着自行车到富阳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少林小子》《少林寺》《武当》。


富阳电影院



张进发在1976年成为电影放映员,放了18年电影,起初就是放露天电影。


电影放映员培训纪念照(左二为张进发)


他回忆,轮到某个村放电影了,人们就会早早吃过晚饭,搬着简易的竹椅子或小板凳向放映场涌来,一些孩子们争抢着占座位。待天黑下来时,只看到操场上黑压压挤满了人。晚来的人感觉看不到了,就吆喝着回去换高凳子或椅子,有离家远的嫌麻烦,索性就到银幕的背面去看。


和现在看电影不一样,露天电影每场大概需要三四盘胶带,每当电影放到关键时刻,总需要中途停下来更换胶片,此时观众中间就会响起一片唏嘘声。张进发总是用最快速度换好胶片,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影片中。



当影片完结,银幕上出现“剧终”两字时,大家都会流露出无奈和依依不舍的神情。


望着人们的背影,张进发隐隐感觉到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渴求,放电影一天下来会很疲惫,但电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愉悦,让他感到惬意和快活。




新时代的娱乐方式更多元

成为释放压力的方式




从露天电影到传统老电影院,直到2009年底,富阳首个院线电影院开业,此后,院线电影院在富阳城区和乡镇遍地开花


每逢七夕节、春节,小兰都会拉上丈夫一起看场电影,在她看来,看电影是两人甜蜜的回忆,如今能坐在舒适的沙发座椅上,买一桶爆米花,虽然年过半百,也要跟上年轻人的步调。




“我谈恋爱的时候就总去看电影。”小兰“95后”的小女儿小婷说,特别是上大学时,电影院会推出学生优惠,那个时候的新片,她几乎都会去看。


偶尔小婷也会去看演唱会,那时演唱会的门票还不难抢。“现在要看演唱会,全凭运气,门票是一秒就抢完。”她说,看演唱会是她这几年最大的期待。只要抢到门票,她会觉得这段时间的生活有了盼头,工作上也更卖力了。在演唱会开始前一周,她就会“复习”歌手的歌曲。到了演唱会现场,她会跟着歌手一起唱,现场的氛围感太足了,不管唱得好不好,能释放压力就对了。




小兰的大女婿小孙玩电脑游戏。小时候他玩过小霸王游戏机,上大学之后,也和大学室友一起“开黑”玩游戏



不久前,小孙购买了PS5版的《黑神话:悟空》,他说,玩了这么多年游戏,中国出的3A游戏必须要支持,感受一下中国游戏的进步,目前他已经顺利通关,已经在打第二周目了。“很多3A游戏都已经像是一个艺术品了,如同《黑神话:悟空》一般。”他说。


这几年,娱乐方式又有了新变化,传统娱乐延续下来或者更新迭代了,新的方式也在不断涌现。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刷短视频、看直播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不管哪个年龄段都能在短视频平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大家对精神娱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节、主题文化市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娱乐新选择,娱乐是生活的调味剂,也成为生活的动力。


你的娱乐方式是哪种?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分享


记者 许媛娇

编辑 李思思

审核 王永杰

终审 王   磊

求点赞+“在看”

富阳日报
了解富阳,抢鲜一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