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颇具争议而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不仅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一生带着传奇光环,从一介书生到手握重兵的湘军统帅,再到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曾国藩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讨论。
许多名人以曾国藩为榜样,对曾国藩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黄兴和蔡锷:这两位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的治军方略推崇备至。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他对于军队纪律和精神教育的重视,对这两位军事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2. 张之洞和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他们在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也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曾国藩的军事改革和对现代军事制度的探索,为后来的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蒋百里: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并认为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
4. 毛泽东:在创建红军之初,毛泽东所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是受到曾国藩治军精神的影响。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对毛泽东有着直接的影响。
5. 蒋介石:他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被蒋介石视为学习的典范。
6. 李嘉诚与马云:这两位现代商业领袖也从曾国藩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认为读懂曾国藩对做人做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从曾国藩的家族奋斗与个人成长、勤能补拙的草根偶像、与光同尘的事业达人、身心疲惫的清朝名臣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这位晚清名臣的光环背面的苦痛。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
张宏杰是众多撰写曾国藩传记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历史学博士,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曾国藩形象。在他的笔下,曾国藩不再是单一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人。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与唐浩明等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更注重于曾国藩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刻画,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张宏杰在撰写《曾国藩传》时,不仅深入挖掘了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和心路历程,还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他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曾国藩的日记、书信、奏折以及同时代人的回忆录等,勾勒出曾国藩的生活轨迹和精神世界的苦和痛。张宏杰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曾国藩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深刻的心灵史。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一个普通农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教育的重视,为曾家奠定了崛起的基础。曾玉屏的执着精神和长远眼光,特别是他对教育的重视,深深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藩曾说:“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继承了曾玉屏的遗志,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不仅亲自教导曾国藩,还鼓励他广泛阅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曾麟书的教育方式,为曾国藩日后的学术成就和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曾国藩这一代,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曾国藩的成就,是曾家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对教育和个人奋斗价值的最好证明。也造就了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在官场中的处事哲学和变通智慧,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他深谙“与光同尘”的道理,即在保持个人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和谐相处。这种能力,使他在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时,总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曾国藩的官场生涯中,他多次面临重大的决策和挑战。无论是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还是在推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曾国藩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拖延策略,以等待更有利的时机,这在他的许多军事和政治决策中都有所体现。
曾国藩的变通智慧也体现在他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上。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在保持民族尊严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自身的实力。这种开放而务实的态度,对于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能力,更在于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与各种人物和环境和谐相处。他的这种能力,使他能够在动荡的时代中稳住脚跟,成就一番事业。
曾国藩感叹:“几全身皆病矣”。尽管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一生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曾国藩在其一生中确实经历了五次自杀的尝试。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仅1854-1860年就有三次自杀:
1.靖港兵败,铜官投水: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尝试自杀。在1854年,湘军在靖港与太平天国水师一战中失利,曾国藩心灰意冷,在船行至靖港对岸的铜官渚时投水自尽,但被随行人员救起。
2.兵败湖口,再次自杀:同年,湘军在湖口、九江遭遇强敌,连续多日进攻未果。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夜间,太平军火攻湘军船队,曾国藩在即将被俘的关头再次投水自尽,但同样被幕僚救起,并转移至湘军另一营中。
3.祁门被困:1860年,曾国藩在祁门被困,面对绝境,他写下遗书,准备自杀,但最终被部下鲍超领兵赶到,解围得救。
尤其是在晚年,他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局势,还要承受来自身体疾病的折磨。曾国藩的身体状况在晚年逐渐恶化,多种疾病缠身,这使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病痛,如“近日身体稍觉不适,夜不能寐”(《曾国藩家书》),这些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名臣背后的脆弱和无奈。
除了身体上的疾病,曾国藩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年来,精神日见衰弱,惟望尔等努力有成,以补吾之不足。”(《曾国藩日记》)这反映了他对家族和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以及对自己生命有限的无奈认识。
曾国藩的晚年生活,是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好诠释。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工作,处理政务。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和后人的敬仰。
结 语
曾国藩的光环背面中,我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曾国藩的一生,从他的家族奋斗、个人勤勉、官场智慧,到他晚年的身心疲惫的苦痛。曾国藩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不仅是晚清的自带光环的名臣,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的一生,是对“勤能补拙”的最好诠释,官场智慧和变通策略在各种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曾国藩的一生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挫折自杀,他的疾病和心理负担,提醒我们,成功舞台往往伴随着牺牲和代价。通过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我们不仅看到了曾国藩的光辉一面,更看到了他背后的苦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晚清名臣的非凡人生。
谁说康复专业传媒没有年青的文字?
谁说康复教育讲堂没有年青的声音?
年青Talent期待与大师master同台,成为的未来明星!
激扬文字,传播知识,治病救人,万众瞩目,创造财富。BMD学院传媒资深师资(医带天骄原班人马)打造康复网红IP,BMD国际医讯(Rehab-Time传媒)和荧锐健康教育(RMG Academy)倾力支持年青的康复专业人士职业发展,强强联手推出Talent Meet Master医带天骄的未来之星(康复学术网红KOC)项目。
第四周营销课:个人品牌、社群运营、联合营销。
6、BMD医学服务机构力推专业和影响力的知识博主及网红孵化。
②成长赋能(技能,知名度,粉丝量和影响力提升)
线上开课(在线课件培训一年有效)作业和面试评估排名为选拔签约标准,课程学费标准价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