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马鞍山

政务   2025-01-15 19:18   安徽  


马鞍山,诗情画意




马鞍山是一座充满诗意与灵感的城市,与诗歌的渊源深厚,可追溯至千余年前的南朝时期。

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朓,在出任宣城太守时遍游马鞍山郡内山水,誉之为“山水都”,其清词丽句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题材,奠定了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唐代,诗仙李白一生多次漫游马鞍山,择其为“仙游地”,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60多篇吟咏马鞍山的诗文,更在此地归葬,实现了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的遗愿。此后,郭祥正、张籍、张孝祥等等600多位诗人在此留下10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如今,马鞍山已拥有李白研究会等多个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每年举办李白诗歌节等诗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马鞍山由此成为吸引诗人的磁场和孕育诗歌的浪漫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诗歌之城”。

 人物 

周兴嗣、郭祥正、张籍、张孝祥、林散之

 美食 

当涂大肉面、含山三口塘老鹅汤、采石矶茶干、运漕早点系列、薛津馄饨、霍里羊糕、腊味糍粑、含山封鳊鱼、马鞍山口袋鸭滋补煲、当涂大青山桃胶羹


马鞍山,诗仙李白钟情的地方。词人李之仪留下千古绝唱。

这座长江之滨的钢铁之城,不仅以工业闻名遐迩,更是一座古今辉映的文明之城。采石矶、褒禅山等名胜,续写千年传说;雨山湖公园、濮塘等自然风光,让游人在忙碌之余得以亲近自然,享受宁静与美好。

马鞍山,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工业文明与自然美景、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散发着独特魅力。


采石矶太白楼

褒禅山景区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这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这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思念情深。



注解



①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宋教坊复演为慢曲。
②思:想念,思念。
③休:停止。
④已:完结,停止。
⑤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赏析



李之仪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李颀为光禄大夫。他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群体里的重要成员。

苏轼曾上书朝廷奏请李之仪为定州签判,掌管机要文书,作为自己的助手。可见苏轼对李之仪才能和为人的欣赏。

但苏轼仕途上屡屡被贬,李之仪也是同样的遭遇。1102年,李之仪因帮助老师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起草上奏朝廷的遗表,得罪当权的蔡京,又入狱。这一年,李之仪已是54岁。几经周折,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但被流放至太平州,也就是今天的当涂。

当涂美啊,有青山、有姑溪河,文学家谢朓、李白流连这方热土。李之仪流放到当涂,却毫无谢眺的风光、李白的潇洒。到当涂第一年,丧女;第二年,丧子;第三年,丧妻;第四年,身患癣疮,差点也随妻、子而去。俗话说,人这一生,除了生死,皆是擦伤。然短短几年,李之仪经历的皆是死别。

好在当涂的风水人情慰藉了他孤寂的心。在这里,他还遇上了杨姝,这是一位善于弹琴的清雅女子,黄庭坚都为她题有诗作。

李之仪与杨姝情深意切,加上老年得子,自然在当涂找到了人生中新的幸福。在一次李之仪赴朝廷复命的分别之时,面对滔滔的江水,李之仪借物咏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这首词以长江为背景,结合了当涂地方民歌的韵律,浅显易懂却又情爱悠长地描绘对分别一方的爱人深深的思念。

词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两句,通过长江这一广阔的自然景观,暗示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之远。也正是这种距离就有了接下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深切思念。

即使分隔一方,也有着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共饮着一条长江水。这种以水相连的情感,既朴实自然,又富有深刻的象征。

看诗人的深情告白和期许:“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实际上,李之仪复命并未赴任,匆匆回到当涂,仍居南姑溪之地,与杨姝践行诗中的诺言,相携走完余生。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深情而富有韵味的词作,正因为语句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而流传千古,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链接信息



马鞍山的长江文化伴随每一个马鞍山人的成长,浸入每一位马鞍山人的生活,如诗词中所说我们“共饮长江水”。无论是长江旁的采石矶、薛家洼,都是风景秀美之地。



当涂,一个好熟悉的地方。中国山水诗代表人物谢朓任宣城太守时,酷爱当涂的青山风光,赞之为“山水都”,曾双旌五马来遨游吟咏,并在山南筑室掘池,名谢公宅、谢公池。李白一生漫游天下,与当涂更是有着不解之缘。自25岁到当涂开始,直至62岁终老当涂,37年间曾七次踏上这片土地,留下了56首诗文,他晚年定居当涂,终老长眠青山。

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结合现为国家级非遗的当涂民歌旋律,写下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经典诗词,传唱千年。

当涂的风景名胜有谢朓筑室的谢公祠、有埋葬一代诗仙的李白墓园、有“石形环奇,洞穴盘行、有山形如甑的甑山禅林等。


摄影:张世斌、陶身友


当然,立在浩浩长江边,更可领略李白《望天门山》中的绝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周边攻略





“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
江南的城楼别有一份风味
大气的城楼下是婉约的景色
清源门每年都会换一副对联
2025年
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地址:清源门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凌云塔最初建于明代嘉庆年间,原名为文峰塔,是一座石塔。由于塔基不牢固,该塔曾倒塌。明朝万历年四十年进行了重建,并更名为凌云塔。重建后的凌云塔为砖质结构,但由于内部空间封闭,无法攀登。凌云塔与城北的黄山塔、城西的金柱塔一起,并成为“鼎峙三垣”。不幸的是,凌云塔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被一场暴风雨摧毁。为了恢复这一历史景观,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凌云塔进行了重建。新的凌云塔采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是一座七层八角的钢筋混凝土仿木楼阁式建筑。它内部设有阶梯,可以攀登至七层,并配备了外廊。整座塔高35.4米,游客可以围绕塔身瞭望和观光。

今天的凌云塔在凌云山公园内
不仅面积大
而且风光秀丽
在观塔赏景中
了解马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

地址:凌云山公园








“一杯齑馎饦,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传说1200多年出现了当涂大肉面,唐朝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时,因发洪水颗粒无收。数九寒冬日,李阳冰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冻伤冻死的人很多。便令人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把猪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制成汤,再加入面条煮熟,然后连汤带面送给百姓,以抵御严寒,让不少人治好了冻伤。从此,这种救命面技艺传承下来,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今朝当涂的招牌美食。


一把辣椒 一把猪肉

如今依然是马鞍山人舌尖上的美食

听说当涂的大肉面是最正宗的大肉面!

你一定要来试一试


地址:胡氏面馆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禾趣营地·稻田间位于凌云山公园附近
既可露营烧烤 享受田间乐趣
也可以在云烟中
感受那一份清闲的诗意

地址:禾趣营地·稻田间







”久卧青山云
遂为青山客”
在山脚下
做竹林 花草的客人 
                          
地址:当涂九间堂民宿.山水店






是诗词中的马鞍山
更是诗意的马鞍山
在似水墨画的山水之间
觅得一份真实的自我


责辑 |王开心

审核 |陶凌

综合 |安徽文旅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1074575436@qq.com(投稿亦可),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马鞍山文旅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