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故事——普兰店篇】
26年的坚守与创新
成就一段“九龙山”传奇
讲述人:区政协特邀人士组 杨晓纲
在那个千年古莲籽盛开的神奇土地——大连市普兰店区,有一个地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核桃王国”,它的“国王”是一位传奇人物——张新舜,他的故事如同一部激情澎湃的史诗,在乡间传唱。他的“礼品一号”核桃,不仅成为当地的骄傲,更是全国坚果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礼品一号核桃的传奇诞生
“礼品一号”核桃是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专家经过多年研究的科研成果,这一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不凡的寓意。它以其独特的口感——仿佛吃花生般轻松,以及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赢得了大人小孩的喜爱。这种核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皮薄易剥,两指轻轻一捏,完整的核桃仁便跃然手中,让人回味无穷。
张新舜的核桃基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平街道九龙山上,占地广阔,是全国最大的“礼品一号”核桃生产基地。礼品一号核桃屡获殊荣,曾获泰国国际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昆明世界食品博览会银奖、辽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张新舜本人也曾被国家财政部、全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被大连市科协评为“二十佳科普特派员”、被普兰店区政府多次评为农业科技先进带头人等,是名副其实的“核桃之王”。
26年的坚守与创新
张新舜与核桃的结缘,始于1998年。那时,他正值壮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携妻儿来到这片荒山梯田,开启了核桃种植的艰辛旅程。
那时,由于离市区较远,条件又十分艰苦,年轻人都不愿意过来,加上地薄天旱,自然条件恶劣,产量比预期低,人工费、管护费等逐年增加,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核桃生产基地收不抵支,资不抵债。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资金的巨大压力,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26年来,张新舜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核桃树。他带领团队抗旱保苗、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开发深加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汗水。特别是由于土地贫瘠(沙土地),有机质含量少,漏粪漏水,十天不下雨小苗就可能枯死。为了保苗存活,保树生长,张新舜和他的团队年年夏季都要抗旱100多天,有时白天晚上连着干,常常是周边的平塘、水井都抽干了。张新舜把塘底的淤泥挖出来,用大卡车拉回来埋到核桃树根改良土壤,使漏粪漏水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在这片被称为“大连的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把这如此规模如此茂盛的核桃园培育起来了。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土质、这样的气候、这样的自然环境,才使得像人一样顽强生长的核桃果实皮薄味美、口感独特、别具一格。
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也让“礼品一号”核桃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梁德军所长考察了核桃基地,给予高度评价。普兰店区委书记周振雷视察后指示一定要把礼品一号做好品牌宣传,打造普兰店区"核桃之王"品牌。
张新舜深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坚果产业。他免费赠送苗木、传授种植技术、指导村民繁育优良品种……在他的影响下,普兰店区北部山区掀起了一股发展经济林的热潮。他指导村民繁育的优良核桃和大果榛子苗木,向四平、沙包、莲山、大谭、炮台等十几个街销售了200多万株,促进了乡村农特新产业发展。特别是为附近的老元城屯、孙家沟屯村民,多年来免费向他们赠送经济林苗木5万多棵。孙沟屯全部发展坚果和大樱桃产业,每亩坚果年收益最低2000多元。
如今,“核桃村”、“榛子屯”遍地开花,坚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平街道在这片核桃庄园设立了刑释人员帮扶基地。刑满释放人员于某刚出狱时,对生活信心不足,张新舜得知情况后,为了让他的家庭尽快有收入,毫不犹豫从自家庄园里移出500棵盛果期的核桃树免费送给他,价值20多万元,使于某重拾生活信心。
张新舜还自己出资编印《核桃栽培管理技术手册》《杂交大果榛子栽培管理技术手册》等科普资料2万余册,印刷费4万多元,免费发给坚果种植户,经常应邀到周边街道举办培训班,为村民义务传授技术 ;他建立的核桃微信群、朋友圈,聊得全是坚果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和防治办法,简直就是指尖上的“坚果医院”。
展望未来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吹拂着乡村大地。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张新舜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致力于坚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引进新品种、开发“文玩核桃”、探索产游融合发展模式……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与活力。
未来,张新舜计划将核桃园打造成为集观赏、采摘、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礼品一号”核桃,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新舜的故事,是一段坚持、创新与奉献的传奇,也是一部大连“新农人”的史诗。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