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人民政府通知!

民生   2024-11-22 17:13   吉林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

治理规划的通知

松政发〔2024〕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规划(2023—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松原市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4日

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和系统治理规划

(2023—2035年)

前  言

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事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近年来,松原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厚植生态“沃土”,扎实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启动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整治措施,在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一湖两带”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建设高水平生态屏障、开拓绿色发展之路做了创新探索。但由于松原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且受水资源制约,总体成效并不稳固,自然生态系统仍较脆弱。针对单一要素、单一目标实施的分散项目,也制约了生态修复的整体效果。

为了突破解决旧问题、出现新问题的历史治理困境,攻克区域治理不能带动全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深入贯彻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安排部署,着力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松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项目,并由松原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规划(2023—2035年)》。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与《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及正在实施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对松原市资源承载力和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系统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数量结构的合理性与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遵循自然演替规律进行系统治理,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系统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构建吉林省西有以松原市为中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项目,东有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项目为中心的“一体两翼”生态建设格局,将松原市打造为我国北方防沙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样板。

《规划》将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松原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市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现状成效

松原市地处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带核心区,是国家能源战略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北方防沙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原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自然概况

(一)侵蚀堆积的平原地貌。松原市地形开阔平坦,起伏和缓,主要由松嫩冲积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南部长岭县一带地面起伏较大,是松辽分水岭的一段。扶余市和宁江区三面环水,受水流下蚀切割,形成河间台地。前郭和乾安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整体地形开阔,多盐碱湖泡、沼泽凹地。

(二)大风盛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分明。常出现大风天气,以春季为多,春夏秋以西南风为主,冬季则多刮偏西风,年平均风速为13.3米/秒。3至5月8级以上大风日数一般在15天左右,属吉林省典型的西部大风区。

(三)区位独特的汇水过境地。松原市境内江河纵横,泡沼众多,有三江一河一湖,即嫩江、松花江、松花江干流、拉林河以及查干湖。吉林全省60%以上面积的汇水与松花江流域90%以上面积的汇水都从松原市过境通过,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总量高达377.4亿立方米,过境利用水资源量11.02亿立方米。

(四)生态相对脆弱的农牧交错区。松原市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区内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土地利用呈现“一林一草六分田,半分水来伴沙盐”的特点。农田多呈连片分布,但农牧用地交错,相互侵占,同时,沙化与盐渍化问题严重,年均沙尘暴0.5至5.5天。

(五)悠久深厚的特色文旅资源。松原市拥有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人文与历史资源,是中国辽金文化旅游的重点地区。辽金文化、水域风光、古迹遗址、湿地景观、草原风光、地文景观等构成松原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

二、治理成效

(一)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松原市近年实施的河湖连通、查干湖生态保护、绿化松原大地行动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推进了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12万公顷,完成草原湿地治理6.1万公顷,实施草原禁牧6.6万公顷。

(二)生态用地面积稳步增长。近年来松原市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总体有所增长,较2014年增长了45.07万公顷。到2022年,林地面积达20.4万公顷、草地面积达21.7万公顷、湿地面积达3.2万公顷。

(三)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松原市加强生态敏感区全面保护,建成自然保护地7个,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通过实施绿水长廊,打造了145公里生态绿廊。升级改造城市广场、口袋公园48个,新增城区绿地47.2万平方米。

(四)生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松原市坚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持续做精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打造“查干湖”“一江两岸”等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实施“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工程,延长粮食及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形势机遇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系统治理指明新方向。党的二十大进一步确立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松原市绿色发展与系统治理的根本遵循,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为松原提出了新要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松原指引方向。

(二)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为系统治理明确新任务。松原市紧紧围绕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要求,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探索高质量振兴突破发展路径,在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样板作出新贡献。

(三)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为系统治理树立新目标。松原市地处科尔沁沙地东端,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区。通过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将三北建设工程、土地沙化治理和荒漠化综合防治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区域和部门协同,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联防联治,这为松原市绿色发展与系统治理注入了新的动能。

(四)吉林省“生态强省”战略为系统治理提供新机遇。吉林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明确提出生态强省战略,着力构建“两屏两廊”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西部生态修复工程、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加强中西部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大对黑土地战略性保护力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夯实,这为松原市绿色发展与系统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松原市“美丽松原”建设为系统治理提出新要求。近年来,松原市将“美丽松原”建设作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对生态修复做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但是松原市生态系统总体上仍较脆弱、成效并不稳固,还存在林草用地冲突、土地沙化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标“美丽松原”生态强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新要求,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问题挑战

(一)自然资源条件禀赋不足。松原市地处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降水时空差异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近年来春旱频繁,秋旱常有发生。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0%,林地保有量和森林覆盖率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区域内存在大面积的草甸土和风沙土,风积地貌发育,沙丘、沙岗分布广泛。

(二)资源利用空间亟待优化。松原市水资源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水资源条件是制约不同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格局配置的重要因素。农田集中区域,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湖沼群分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主要生态要素承载与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在空间匹配和时间动态上存在错位。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松原市全域水、土、气、生等主要生态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自然生态系统仍较为脆弱,要素集成的空间差异大。受降水、气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植被生长受到盐碱和风沙危害较大。土地利用与覆被总体上呈现出特征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和趋势的不确定性。

(四)人地关系矛盾依然严重。松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主要地区,为满足粮食需求,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形成了人地关系矛盾。同时,缺少对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整体考虑,经济机理机制和占补平衡举措统筹不够,加上极端气候导致的春旱秋旱频发,严重影响松原生态建设和生产活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载体,以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为契机,以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数量结构合理性与空间布局适宜性为突破,以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为重点,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创新系统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吉林“一体两翼”生态建设格局形成,为松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松原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保护与发展自然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全过程,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带动绿色发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治理、权衡协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权衡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协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

坚持问题导向、分区施策。开展生态敏感性、重要性评价,综合分析生态系统面临问题,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针对生态问题及风险,打破地方行政界限束缚,站在区域、流域高度,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划分系统治理单元,科学确定保护修复措施。

坚持改革创新、试验示范。以创新意识深化林草事业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聚焦重点、统筹资金、形成合力。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先进理念,开展林草领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试验示范,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制机制。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工程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基本成型,森林、草原、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间冲突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达到0.5、完成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5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10%、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5%,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系模式逐步形成,形成东北粮食主产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典范。

到2035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全面建成,森林、草原、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间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达到0.7、完成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5万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22%、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5%、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40%,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系模式成为示范,形成北方防沙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样板。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以“系统管总、要素协调、分区施策”为主线,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采用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等系统治理方法统领总体布局,采用要素协调和分区施策两条线,根据生态过程和要素特征,开展要素识别与权衡协调,划分系统治理分区,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关联、过程耦合、空间协同。

一、布局思路

整体保护,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围绕打破单要素治理核心目标,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出发,突出构成要素和空间单元的相互关联,横向加强要素间的空间联系,纵向提升要素的生态效能。

突出重点,要素协调。充分分析生态要素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准确识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关键要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要素关联协调等因素,实现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空间协同的系统治理。

统筹兼顾,分区施策。按照基于要素识别的系统治理方式,统筹分析各生态要素权衡协调,兼顾生态要素数量结构合理性与空间布局适宜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手段,对系统治理重点范围实施区域划分,明确主要问题、主攻方向和工程措施。

二、要素协调

(一)要素关联分析。

松原市整体处于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带。从要素交错指数上看,东部扶余市的黑土台地和东南部的松辽分水岭上交错指数较低,单一要素呈集中连片分布。河湖两侧以及乾安县和长岭县西部要素交错指数较高,要素交错分布特征明显。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性之间存在错位,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

(二)要素综合协调。

通过要素耦合协调评价,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体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中等。各要素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水>田>林>草>荒>湿,水要素的发展水平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要素耦合协调度为0.322,为轻度失调型。水作为关键要素,对林草湿荒田各要素均有较重要的影响。水与林草湿荒田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强,但并未有效促进林草湿荒田要素共同发展。

三、分区施策

图1  系统治理分区示意图

(一)河间台地黑土地保护区。

——自然状况  该区域地处拉林河和松花江之间台地上,主要包括扶余市和宁江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土壤质量较好且集中连片分布,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入境水量充沛,但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较大,现存的水资源承载潜力不高。

——生态问题  该区域黑土地面临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等问题。现有农田防护林林带断缺、林分低效、老化退化等现象普遍。沙化耕地面临风力侵蚀、干旱、盐化、养分缺乏等问题。坡耕地水力侵蚀问题突出、侵蚀沟造成黑土地分割细碎,威胁区域生产生态安全。

——主攻方向  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三维一体化综合治理,系统开展黑土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土地沙化治理与地力提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农田防护林网完善等工程,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守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

(二)松花江绿色画廊生态提升区。

——自然状况  该区域位于第二松花江两侧区域,地形平坦、起伏和缓,分布有多个自然保护地。第二松花江干流分布有第一总引干渠和第二总引干渠,有重要的哈达山水库,对查干湖和城市供水有着特殊的作用。松花江支流有夹津沟、郭家店河、那木斯河、章京营子沟、咚勒赫沟等河沟。

——生态问题  该区域季节性洪水频发,河岸带护岸能力不足,洪涝灾害仍存在较大风险。水库水源地保护程度不足,供水能力得不到保障。河湖岸带植被单一,生态功能不足,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低。河流两岸休闲公园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主攻方向  以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突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维持水体景观生态功能,科学开展绿美画廊建设工程,保护松花江一江碧水,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游、鸟鸣的良好生态环境,勾勒出蓝绿交织的绿美画卷。

(三)长前岗地农牧交错综合治理区。

——自然状况  该区域包括长岭县东部和前郭县东南部地区,主要在东南部松辽分水岭北侧台地和低丘上,海拔多高于200米。水资源承载力不高,植被盖度在60%以上,区内以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内草原和耕地交错,沙化、盐碱化土地广泛分布。

——主要问题  该区域干旱缺水,土壤瘠薄、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频繁。草原质量有待提升,森林资源总量低、质量差、功能不强。区内种植业与草地畜牧业空间交错分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主攻方向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开展退化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提高植被盖度。促进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全面实施草畜平衡。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实施精准治沙,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农牧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查干湖泡沼群湿地生态恢复区。

——自然状况  该区域位于以查干湖为主的大型湖泊和周围湖沼洼地形成的泡沼群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乾安县和前郭县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水资源承载力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低,植被盖度在30%以下。区内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松原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生态问题  该区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由于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双重影响,流域内部分泡沼干涸,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同时因查干湖流域内水体质量不稳定,来水污染严重,存在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现象。

——主攻方向  以水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泡沼群生态恢复、水环境治理为主攻方向,解决生态系统结构变化、水动力不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开展流域内河湖水文连通,加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恢复泡沼群及周边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减少入湖污染物总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五)泥林沙梁荒漠化综合防治区。

——自然状况  该区域主要分布在乾安县、长岭县等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易春旱,多风又使荒地起沙,风蚀严重。该区域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有机质含量低,植被盖度在30%至60%之间。

——生态问题  区域森林覆盖率低、河湖湿地面积减少、风沙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地风蚀沙化、草原盐碱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方面。草原过度放牧、粗放经营、农业开垦等活动进一步加速了荒漠化扩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了耕地的次生盐渍化。

——主攻方向  以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盐渍化土壤改良为主攻方向,增加林草植被盖度,精准治理沙化和盐碱化土地。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荒漠功能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四章  系统治理

针对各系统治理区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的整体特征和问题,统筹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系连通、林地提质增效、保护性耕作、退化泡沼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保护、沙化土地治理等工程项目,达到“不同区域分区施策、多个要素综合治理”目标,实现各生态要素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

一、河间台地黑土地保护

(一)黑土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针对黑土农耕地高强度开发利用,造成黑土资源严重缩减、黑土层质量退化等问题,实施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开展新增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实现黑土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一体化保护。

表4—1  黑土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

1

黑土地保护

重点在扶余市东部与北部,因地制宜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达到25~35厘米。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与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在扶余市三岔河镇、肖家乡、三骏乡等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集中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节水高效、技术集成、绿色生态的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3

土地综合整治

重点在扶余市、宁江区东部加强占用黑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增施有机肥料、土壤有机质,构建肥沃耕作层。实施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补充土壤中有机质,逐步提升耕地质量。

(二)黑土区高标准农田林网体系建设工程。针对河间台地黑土区农田防护林存在的林带断缺、林分残次、老化退化等问题,实施迹地造林与残缺林整治、低效防护林改造养护、退化林带修复与更新等项目。全面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形成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表4—2  黑土区高标准农田林网体系建设工程

1

迹地造林与残缺林整治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重点在扶余市中东部等地区,实施迹地造林植草、残缺林带补栽、优化造林技术和林种配置、加强幼林地抚育管理,加快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完整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体系。

2

低效防护林改造养护

对扶余市和宁江区东部的低效防护林带进行改造,优化林网树种选择,大力推广白林三号、优良种源樟子松等更新换代造林树种,推广文冠果、欧李、仁用杏、柠条等经济树种,优化完善林网树种选择。选择生长迅速、树形高大、寿命长、抗逆性强等树种,增强后续抚育管理。

3

退化林带修复与更新

针对扶余市中东部农田防护林退化问题,在维持原有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有计划、成规模地推进林木采伐、补种等。根据立地条件可采取施肥、生根粉等措施。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实现成熟林网中老化、病害、死亡林木的有序更新。

(三)耕地沙化综合治理与地力提升工程。针对松原扶余市南部区域沙化耕地面临风力侵蚀、水资源匮乏、灌溉设施不完善、土地盐化、有机质养分缺乏等问题,在保障作物产量与质量安全基础上,实施保护性耕作与地力培肥、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沙化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表4—3  耕地沙化综合治理与地力提升工程

1

保护性耕作与地力培肥

实施黑土地保护,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免耕少耕、条带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耕作层厚度达到25厘米,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一级。

2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

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还田沃土。推广耕地轮作制度、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配套建设农田综合监测站,提升农业防灾预警能力。

3

沙化农田高效节水灌溉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配套与提档升级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田间沟渠与骨干工程衔接。完成中型灌区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显著提升农田灌溉保障能力。

(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针对扶余市东部和南部等地区水力侵蚀导致黑土地耕地分割细碎、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有机质养分缺乏等问题,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侵蚀沟治理、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完成小流域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重点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农田稳定生产能力。

表4—4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

1

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在扶余市新站乡、陶赖昭镇等区域,以小流域为主要治理单元,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治理,修建梯田、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推进水土保持林建设、完善坡面沟道区域排水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制。

2

黑土地侵蚀沟治理

重点在扶余市肖家乡、蔡家沟镇等区域,根据侵蚀沟规模、位置和立地条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配置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系统开展沟头、沟底、沟口、沟壁等综合治理,强化治理后管护,保障农村生产生活安全。

3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

结合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宽窄行留茬、等高改垄、地埂植物带、替休闲种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目标,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加强坡耕地管护,开展坡耕地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农田稳定生产能力。

二、松花江绿色画廊生态提升

(一)生态缓冲带绿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坚持生态优先、顺应自然原则,针对松花江和拉林河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洪灾调蓄能力差,实施水源涵养林生态建设、水岸绿廊美化提升、生态缓冲带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全面推动河流生态缓冲带景观提升,打造具有拦截污染、净化水体、调蓄洪峰的河岸缓冲带。

表4—5  生态缓冲带绿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

1

水源涵养林生态建设

沿嫩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上游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护岸林带,恢复河流两岸水源涵养空间,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通过植物群落构建和物种配置,发挥削减洪峰、稳固河岸、阻控面源污染的作用,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2

水岸绿廊美化提升

开展松花江两侧生态护岸景观提升,高标准、高质量提升廊道绿化水平和景观效果,构建防护强、景观优、效益好的多层次生态廊道格局。实施松花江江心岛,嫩江、那木斯河、郭家店河、拉林河等重点水岸绿化,建设河流沿线的廊道景观节点和休闲绿地。

3

生态缓冲带水土流失治理

重点在宁江区、前郭县、扶余市靠近松花江两侧乡镇,针对生态缓冲带的坡耕地区和侵蚀沟,重点开展坡耕地治理,实施沟头防护、谷坊等侵蚀沟治理。以小流域为主要治理单元,进行连续治理,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制,提升水土流失防治实效。

(二)河岸滨水带秀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强化系统治理思维,全面开展河岸滨水带生态修复,实施秀美水岸生态护岸、秀美湿地保护修复、秀美河道清淤整治、沿江生态游憩带建设等项目。维持河岸滨水带和河岸湿地生态功能,净化河流水质,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构建草儿青青、鸟雀争鸣、水城共融的风景秀美河岸滨水带。

表4—6  河岸滨水带秀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

1

秀美水岸生态护岸

重点实施生态护岸、防浪坎建设,利用植生袋、六棱砖、土工织物护坡等措施建设生态型河道。完善河道生态护岸体系,推进上下游、左右岸生态护坡的协调性,以生态护岸方式打造植被丰茂、绿意盎然的秀美水岸,推进松花江岸坡修复和保护。

2

秀美湿地保护修复

建设湿地浅水区滨水植物带、生态隔离保护带,提升湿地净化功能。完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通过设立标识牌,建设人工湿地,修复湿地景观等措施,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

3

秀美河道清淤整治

重点在松花江干流和支流河道,开展河道清淤,清除河流障碍物。通过河道拓宽、改造河道弯曲形态等,形成河道自然弯曲状态,打造贴近自然、河畅水清、流水潺潺的秀美河道。

4

沿江生态游憩带建设

加强松花江旅游发展带建设,突出绿色生态为本底、优质休闲为支撑、健康颐养为氛围的特点。以松原辽金文化为灵魂,弘扬辽金扶余古国文化,建设辽金历史体验游憩区。结合宁江区城市文化,打造松原旅游产业集聚带。

(三)河流水域水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保障野生动物栖息地,实施水生态净化治理、河流水系连通、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维持河流水体生态功能,实现松花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全面改善,建设清澈透明、碧波荡漾、鱼游浅底、天蓝水碧的水美画廊。

表4—7  河流水域水美画廊景观建设工程

1

水生态净化治理

重点在扶余市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加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水质治理。实施水质净化工程、截污治污、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现水环境水生态全面修复。

2

河流水系连通

加强松花江、拉林河与中小河流的水系连通。开展夹津沟、灰塘沟、小清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通过修建河流水系连通渠道,新建倒虹吸、跌水、管道、涵洞等工程措施,连通河流水系。

3

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建设仿生态鱼道和大坝过鱼设施,畅通鱼类洄游通道。保障河流鱼类栖息地断面生态流量,提升鱼类种群密度,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构建多样化的鸟类栖息小生境、鸟类生物保护标识牌,保护鸟类栖息地。

(四)“人水和谐”绿色画廊承载力提升工程。以提高松原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以解决人—水—生态矛盾问题为核心,持续优化水量分配、调度,实施防洪安全能力提升、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基流恢复等项目。保障河流安全,维持河道基流,为全市水安全提供保障,打造松原市“人水和谐”绿美画卷。

表4—8  人水和谐绿色画廊承载力提升工程

1

防洪安全能力提升

实施望海涝区、乌龙安唱涝区等涝区治理,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维护河道行洪空间、湖泊调蓄空间,精准实施蓄滞洪区空间管控,保障防洪生态空间。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提高河道防洪泄洪能力和排涝能力。

2

水资源优化调配

重点推进引松入扶、哈达山输水干渠等建设,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利用松花江、嫩江等过境河流丰富的水资源,重点谋划和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解决前郭县、长岭县和扶余市等用水需求。

3

生态基流恢复

优化水量分配、调度,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调配流域上下游水资源,恢复断流河流,减少河道断流时间,使松花江干流、拉林河生态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

三、长前岗地农牧交错综合治理

(一)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的原则,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实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牧场防护林建设、高标准草场建设、保护能力提升等项目。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

表4—9  草原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程

1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禁牧区,强化草原用途管制。开展草种质资源原生环境保护,提高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通过禁牧围栏封育与免耕补播、切根施肥、人工种草等草原改良技术措施,开展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2

牧场防护林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及时修复,构建结构功能完善的牧场防护林体系,改善牧场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白林三号、优良种源樟子松等更新换代造林树种,提高防护效益。

3

高标准草场建设

优化土地条件,选择羊草、碱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等适宜草种,打造优质牧草基地。加强畜牧管理,控制放牧强度,提高畜牧品质和健康水平。培育现代化草种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集约化草种繁育基地。

4

保护能力提升

加强草原执法监管工作,打击开垦、非法征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开展草原生物普查工作,提升毒害草、入侵草种防控力度。完善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防范化解火灾风险。

(二)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工程。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保护、治理、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沙化土地治理、岗地水土保持等项目。着力提高农牧交错带零散分布耕地的内在质量,推动实施零散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表4—10  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工程

1

保护性耕作

依据耕地质量划分标准,划定保护性耕作适宜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推广粮豆轮作、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等技术,改善农田土壤理化性状。推进秸秆还田,开展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秸秆覆盖免耕还田。

2

沙化土地治理

通过修复退化林带、更新成过熟林带等,构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减轻耕地沙化的程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转型升级,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推进沙化土地复垦利用,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质量。

3

岗地水土保持

通过封禁封育、还林还草、轮封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区域林草植被。以风蚀片区、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水利工程。加强沟头防护、谷坊、沟底防冲林等侵蚀沟治理。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产生。

(三)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以“源头治理”为导向,按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分析松原市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实施特色种植业培育、牧草结构调整、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优化等项目。优化农牧产业结构,缓解农牧用地矛盾,保证北方脆弱农牧交错区生态安全。

表 4—11  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1

特色种植业培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玉米、水稻等优质粮食产业种植结构。推广新品种,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食品种,保障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整合资源,促进粮食产业向种植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

牧草结构调整

积极推广“粮经饲草”四元种植,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优质饲料与青贮玉米基地,缓解农牧用地冲突。以畜定草,发展特色牧草种植品种,创新种植栽培模式,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开发林下和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3

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支持农产品就近就地多元化加工转化,培育特色粮食精深加工,形成特色新农村建设,构成“一村一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四、查干湖泡沼群湿地生态恢复

(一)水安全保障工程。依托吉林水网骨干工程,以江河、湖泊、泡沼、水库等为基础,采取合理的疏导、沟通、引排、调度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施水文连通、生态补水、再生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推动河湖连通,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查干湖与泡沼群的生态用水提供完备供水通道和稳定水源保障。

表4—12  水安全保障工程

1

水文连通

依托哈达山水利枢纽、吉林省西部供水工程等工程设施,以松花江和嫩江作为优质的生态补水水源,规划补水线路,在灌区非灌溉期为查干湖补水。加强江河、湖泊、沼泽等湿地间水体流动转换,提升查干湖流域供水能力,改善查干湖水质。

2

生态补水

科学制定湿地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保障生态流量。开展生态用水研究,明确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建立生态补水机制加强生态流量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查干湖流域生态流量管理责任,完善监管体系,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3

再生水循环利用

加强查干湖流域内再生水循环利用,构建“截、蓄、导、用”并举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实施灌区尾水节水改造、升级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输送管网。在重点排污口下游、退水入湖口等节点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查干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围绕查干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加强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工作,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增殖放流、生态宣教、生态感知系统建设等项目。对重要生态系统、重点野生动植物实施有效保护,持续打造查干湖生态高地,擦亮查干湖“金字招牌”。

表4—13  查干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

1

野生动植物保护

以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建设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渔业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等,加强保护力度,恢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

2

增殖放流

通过投放鱼苗、蟹苗等人工干预方式完善查干湖流域内食物链,优化水域群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适时适量投放腐食性、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建设鱼类洄游通道,构建查干湖流域水陆生态食物链,为流域内水生生物和迁徙候鸟提供食源保障。

3

生态宣教

结合查干湖景区建设,依托渔猎文化博物馆、增殖放流台等现有景点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场地,建设生态宣教相关服务设施,增加科普宣传栏、智慧景区设施等,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和生态旅游相关活动,提升查干湖生态服务功能。

4

生态感知系统建设

建设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感知体系,在日常巡护和科研监测等专项建设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以监测各类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为核心,建设“天空地”智能化、信息化三维立体监测体系,提升保护和管理精准度。

(三)泡沼群生态恢复工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方式,对泡沼群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实施退化泡沼恢复、草地保护恢复、栖息地恢复等项目。恢复退化泡沼,提高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恢复退化草场,注重草湿交错地带的原生境保护,恢复栖息地,增加泡沼群周边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

表4—14  泡沼群生态恢复工程

1

退化泡沼恢复

依托生态补水工程,恢复江河、湖泊和泡沼湿地间的连通性。对退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泡沼湿地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重点对苏家泡、六家泡、马营泡等湿地周边进行生态补水,在适宜区域种植水生植被,扩大湿地面积。

2

草地保护恢复

对泡沼群周边的退化草原,根据退化程度因地制宜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注重草湿交错地带的原生境保护。通过禁牧围栏、播撒草籽的方式,开展草原恢复。将退化草场恢复成以禾本科或莎草科为主的草甸草原,为大鸨、豆雁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及觅食条件。

3

栖息地恢复

在泡沼群周边浅水区进行栖息地恢复,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增加适宜栖息地面积。通过种植湿地植被、营造小型浮岛、搭建人工鸟巢、设置补饲点等措施,为水生生物、鸭类、大型涉禽、猛禽等提供适宜栖息场所,提高栖息地质量。

(四)水环境治理工程。加强查干湖与泡沼群水环境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物,实施灌区尾水治理、坡面水土流失治理、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项目。减少尾水直接入湖量,增强抗水力侵蚀能力,控制农业农村污染源,改善湿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提升水环境保护修复能力。

表4—15  水环境治理工程

1

灌区尾水治理

加强对查干湖来水污染治理,在前郭县重涝区下游建设净化湿地,实施“截污、治污”措施,降低来水污染物入湖量。通过种植芦苇、修建建筑物及围堤工程,恢复并扩大深重涝区下游湿地,拦截高污染排水,净化深重涝区排水及灌区尾水,减少尾水直接入湖量。

2

坡面水土流失治理

重点在查干湖周边及泡沼群陡坡、湖岸、滩地等区域开展坡面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保护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化防护措施,增强抗水力侵蚀能力。通过固坡、挡土墙等边坡治理措施,结合林草植被营造、生态护坡建设,防止查干湖湖岸滩地坍塌,减少水土流失。

3

岸线生态修复

加强查干湖岸线修复,建设湖滨缓冲带,减少入湖污染物,强化滨水生态空间管控。通过科学选配植物类型,调整环湖种植结构,彰显流域特色。在区域内适宜的河道与陆地交界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湖滨缓冲带,拦截污染、稳固堤岸。

4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开展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等污染治理,全面控制农业农村污染源,降低来水污染物入湖量。通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周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建设。

五、泥林沙梁荒漠化综合防治

(一)荒漠生态保育工程。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对具有重要荒漠生态价值的地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实施泥林地质保护、沙漠公园建设、人文风貌传承恢复等项目。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加强荒漠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自然景观保护,科学开展荒漠资源利用,传承辽金、满蒙人文风貌。

表4—16  荒漠生态保育工程

1

泥林地质保护

加大泥林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地质地貌易受损区域,采取坡顶地表截水、坡脚水平排水、坡底布设抗冲刷结构等综合保护措施。在化石坑等重点保护部位,加设防护玻璃,修建栈道、观景平台等。

2

沙漠公园建设

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开展沙漠公园建设。对于原生沙漠等自然遗迹,强化保护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体系,采用无人机、卫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野生动植物长期监测。

3

人文风貌传承

结合现有的辽金、满蒙等历史遗迹景观廊道建设,完善青铜器时代古墓群、辽金时代古窑址等区域内绿地系统建设,将遗址与绿植、景观有机结合。首选乡土树种或花卉,进行花草植被、水系河岸等景观建设。加强景区内古树名木保护,实行一树一牌一档管理。

(二)风蚀荒漠化防治工程。坚持精准治沙,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针对沙化区域轻重程度,实施分类保护和治理,实施沙梁固沙造林、沙化草地防治、林地提质增效等项目。促进风蚀荒漠化防治,修复退化草原,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增强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表4—17  风蚀荒漠化防治工程

1

沙梁固沙造林

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为依托,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建立规模化、立体化的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在沙梁迎风坡和丘间低地造林,坡沟兼治,提高植被成活率。注重灌草结合,优先选用耐盐碱、抗风沙的灌木树种和草种开展综合治理,适当搭配乔木树种。

2

沙化草地防治

积极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采取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补播改良、鼠虫害防治等治理措施,加强沙化草地防治。采用飞播种草、补播种草、混播种草、配方施肥、优选乡土草种等复绿综合技术,因地制宜恢复区域林草植被。

3

林地提质增效

加大天然林管护和封育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通过封育、抚育、改良、补植、间伐和灌木平茬复壮等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质量。引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沙区水资源利用能力。

(三)盐碱荒漠化防治工程。以“排盐、隔盐、防盐、吸盐”为原则,积极配肥土壤,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进盐碱荒漠化防治,实施水利淋洗改良、土壤修复治理、盐生生物修复等项目。推动盐碱土壤修复与国土空间绿化、生态保护修复、水利工程建设等有效衔接,改善土壤结构,保障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

表4—18  盐碱荒漠化防治工程

1

水利淋洗改良

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则,利用灌溉和排水来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离子,实现土壤脱盐脱碱。推广“以稻治碱”模式、构建网格状水稻栽培池或条田。采取全面节水的灌溉措施,避免出现耕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2

土壤修复治理

通过土地深耕深松、旱田覆沙等物理修复措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添加有机肥或粉煤灰、污泥等土壤调理剂,提高盐碱土的通透性。添加脱硫石膏、硫酸铝、腐殖酸、糠醛残留物等,采取化学手段降低土壤pH。在土壤中添加PGPR、菌根真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土壤养分。

3

盐生生物修复

采用“以草治碱”,选择碱地肤、翅碱蓬、角碱蓬、芦苇、盐角草、星星草、芨芨草等盐生植物进行盐碱地生物改良。以秸秆翻麦还田、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高产管理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

(四)荒漠资源利用工程。结合区域实际,多渠道、多形式整合荒漠化产业发展要素,适度有序开发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地的资源潜力,实施特色植物产业发展、荒漠景观文化保护、生态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促进荒漠化产业纳入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表4—19  荒漠资源利用工程

1

特色植物产业发展

通过栽培、驯化、选育等,挖掘饲用、食用、油用、药用等价值。发展吃盐植物饲料产业,提高饲料的营养附加值。利用盐碱地杂草少、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优势,发展绿色盐碱产业。

2

荒漠景观文化保护

将生态保护与当地文化、景观、探险深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文化+”“景观+”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打造荒漠文旅品牌。

3

生态科技示范推广

挖掘沙生和盐碱植物资源,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种质资源、生物育种、种业服务等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打造科技示范园区,优先解决荒漠化地区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

第五章  绿色发展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础上,着眼城乡百姓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强城乡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松原。

一、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一)优化城区蓝绿空间。结合松原市国土空间规划,依托松原市国家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卫生城市等建设,立足城区生态本底,按照一体化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大型生态斑块建设、重要生态节点建设、城区景观廊道建设等项目。以绿营城、以水润城,推进城市与松花江“互动式”发展,优化城区大型森林、湿地蓝绿空间。

表5—1  城区蓝绿空间优化

1

大型生态斑块建设

持续优化松原市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划定并保护城市之间现有的自然森林、湿地。开展“南园北田”的环城区大型生态斑块建设,从大尺度上构建大型森林、湿地缓冲空间。以生态保护为主,加强生态修复,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的蓝绿空间格局。

2

重要生态节点建设

优化松原市城区内大尺度公园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建设,完善城区公园绿地体系,统筹推进哈达山、江心岛等郊野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公园、口袋绿地等多种类型公园建设增加公园片林数量,加大小广场、小游园建设以及立体绿化,扩充城区公共绿地覆盖半径。

3

城区景观廊道建设

注重松花江城区段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和加强沿岸分布连续带状绿地和滨河绿地建设。提高城区主干道路绿化标准,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长树、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比例,建设“乔—灌—草”结合的城市森林景观廊道。

(二)提升乡镇绿化品质。针对松原市现有乡镇绿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依托乡镇集镇改造提升,优化各乡镇驻地绿色空间布局,实施乡镇驻地绿化、乡镇道路美化绿化、特色小镇建设等项目。推进乡镇绿化美化,拓展乡村公共生态游憩空间,提升乡村宜居宜游环境,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表5—2  乡镇绿化品质提升

1

乡镇驻地绿化

开展乡镇绿化美化,提升乡镇绿化水平。结合现有城镇改造和镇区建设,建立良好的现代化城镇绿地系统网络,充分利用田园景观优势资源,建设乡镇公园和乡镇成片森林,拓展乡镇公共生态游憩空间,提升镇区宜居宜游环境。

2

乡镇道路美化绿化

结合松原市镇区环境治理提升,在镇区重要道路沿线保留足够的绿地,开展镇区道路绿化美化。在道路入镇区、交叉口、出镇区等处,营造景观节点。以近自然化建设为主,选用树冠较大,景观效果好且防护能力佳的乡土树种,在降噪、降尘的同时,提升镇区景观。

3

特色小镇建设

立足松原市乡镇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挥乡镇生态特色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等,打造绿色生态和绿色经济相互融合,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相互协调的特色小镇。优先开展生态、工贸、民俗等特色小镇建设。

(三)开展村屯绿化美化。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保护松原市村屯原有质朴田园风貌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施村屯自然生态保护、村屯绿化美化、村庄公共绿地建设等项目。推进村屯绿化美化,加快村屯围村林、道路林、水岸林、庭院林等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表5—3  开展村屯绿化美化

1

村屯自然生态保护

保护村屯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保护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加强对村庄地形地貌、护村林、风水林、景观林、河湖水系、小微湿地等保护。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的协调保护,完整保护古村落格局和古民居风貌。

2

村屯绿化美化

以村屯庭院为单位,通过义务植树、果蔬栽培等形式,在房前屋后边角地、宅旁空闲地、各行政村村委会大院内,增加村庄庭院绿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支持鼓励全市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绿色村庄等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

村庄公共绿地建设

充分利用村头广场地、公共用地、闲散地、废弃地等开展村庄公共休闲绿地建设,设计小果园、小微湿地等具有“一村一景”的特色绿化景观。加大游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置文化娱乐、科普宣教、休闲步道等设施,丰富村民休闲游憩、展示村庄特色风貌。

二、提升城乡百姓生态福祉

(一)高品质生态服务供给。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重点聚焦城乡生态为人服务的问题,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实施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城乡绿道网络建设、森林康养发展等项目。发展生态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身边增绿,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表5—4  高品质生态服务供给

1

提升公园绿地服务

完善松原市生态游憩空间建设,合理布局各类生态游憩地健全城市公园、乡镇游园、村屯绿地等多级游憩空间体系。加强纳仁汗公园、巴尔达公园、马头琴公园、松花江森林公园等游憩空间内的服务设施建设,满足不同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对游憩开放空间的需求。

2

城乡绿道网络建设

开展松原市城乡绿道网络建设,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在城区内,沿滨河公园、林荫大道,建设以自行车、健身步道为主的慢行系统。在城区范围外,依托林地、园地、湿地,建设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特色乡村等的绿道。

3

森林康养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体育事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将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食药资源与医疗、养老、体育、特色饮食等行业有机结合,开展温泉疗养、生态养老、休闲运动、保健食疗、生态体验等康养服务。在条件较好的自然公园、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建设森林康养基地。

(二)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要求,突出转型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实施农产品种植业、绿色畜牧产业、生态渔业产业、特色林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优质粮食、绿色畜牧、生态渔业、特色林草等生态产业,增加松原市生态产品的转化能力,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

表5—5  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农产品种植业发展

选育高产和优良水稻新品种,调整玉米种植品种结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绿色粮食生产基地。推进花生、杂粮杂豆、瓜果蔬菜、中草药等特优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建设松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2

绿色畜牧产业发展

发挥畜牧大市优势,打造肉羊、肉牛、生猪等精品草原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乾安羊肉”等品牌、加快推动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创建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开展养殖污染治理、秸秆利用等补贴,提升养殖污染治理水平。

3

生态渔业产业发展

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发挥草鱼、鲤鱼、鲢鱼等品种优势,突出查干湖胖头鱼品牌。加强查干湖、新庙泡、库里、余热四大渔场建设,推进淡水鱼增养殖建设。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新功能。

4

特色林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优质林果、苗木花卉、林下经济、人工牧草、沙区种植等特色产业。优化苹果、葡萄、桃李、文冠果等基地建设布局。加强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的苗木基地建设。打造乾安、长岭文冠果种植、长岭林下特色养殖等示范基地。加强羊草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草种业。

(三)辽金生态文化传播展示。以自然为基、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森林、湿地文化等内涵,融入松原辽金文化特点,推进松原生态文化建设,实施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自然教育发展、生态文化宣传传播等项目。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场所、打造区域特色生态文化传播展示平台。

表5—6  辽金生态文化传播展示

1

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以辽金文化、满蒙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为依托,开展具有松原特色的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建设,打造博物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教育场所。展现松原自然历史、丰富文化、自然山水等主题特色。

2

自然教育发展

结合“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关注森林”等重点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依托自然保护地、林场等,开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自然教育产业,培育一批自然教育导师、自然教育管理人员及志愿者。

3

生态文化宣传传播

以“植树节”“生态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等生态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展生态文化宣教活动,提升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和意识。举办主题征文、绘画比赛、摄影活动等,推进生态文化宣教民众参与、互动传播,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联系。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实施查干湖世界级旅游地建设、松花江旅游发展带建设、百湖水乡旅游区建设等项目。以发展生态旅游、全域旅游为重点,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表5—7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1

查干湖世界级旅游地建设

打造“大查干湖”世界级旅游名片,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拓展查干湖生态旅游区发展空间。提升生态旅游区休闲环境与氛围,推动生态休闲旅游业态在周边的集聚,促进查干湖和县城的联动,启动省级、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建设。

2

松花江旅游发展带建设

打造“松花江”国家级旅游名片,整合松花江沿线自然、人文、产业经济资源,构建松花江旅游发展带。加强沿江中心城区游憩带、沿江重点生态旅游区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丰富旅游产品设置。

3

百湖水乡旅游区建设

打造“百湖水乡”国家级旅游名片,依托河湖联通工程重现“百湖水乡”的壮丽景色,统筹发展以乾安泥林、大布苏湖、腰井子草原、龙凤湖为主的“大草原、众湖泡”生态旅游资源。

(二)打造冰雪特色旅游。充分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要求,发挥冰雪优势,实施冰雪旅游品牌打造、冰雪运动活动发展、冰雪休闲体验等项目。以冰雪旅游主体、冰雪活动为基础、丰富和优化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提升和塑造松原冰雪品牌。

表5—8  打造冰雪特色旅游

1

冰雪旅游品牌打造

以冬捕为主题积极打造“查干湖冬捕冰雪大世界”,提档升级“查干湖冰雪嘉年华”“查干湖冬捕”等专属IP的冰雪主题节庆。创新举办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各种方式介入“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提升冬季旅游服务质量。

2

冰雪运动活动发展

举办冰上雪地车赛、冰上越野漂移赛、冰上马拉松赛、冰上渔船比赛等冰上运动赛事。加强冰雪场地建设,建设冰雪运动俱乐部运营基地,满足全民健身冰上运动的广泛开展。

3

冰雪休闲体验

优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冰雪观景体验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冰雪景观,开发冰雪自然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康养项目。选择典型雾凇、冰瀑等自然景观集中区域,开展冰雪景观打卡地、网红点建设。

(三)着力推动乡村旅游。落实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松原市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项目。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发展绿色乡村生态旅游、完善旅游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表5—9  着力推动乡村旅游

1

乡村旅游示范建设

依托松原市各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精品乡村旅游精品点。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

2

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开发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土美食或文创产品等具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体验不同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培育查干湖民俗节、开湖鱼美食节、湿地观鸟节等地域特色的乡村节事品牌。

3

乡村旅游服务提升

打造“松乡原品、醉美农家”松原乡村旅游品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开展特色餐饮、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服务,提供差异化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特色农家乐、林家乐、民宿等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第六章  支撑体系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需求,持续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推动系统治理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科研监测平台建设、提高应对各类自然灾害能力、完善系统治理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智慧化管理水平,夯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发展基础。

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根据松原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实际要求,加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土保持与“三化”防治等方向技术创新,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内在机理,以及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松原市系统治理创新试验示范区建设。

表6—1  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任务

1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围绕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布局和农牧交错特点,建立松原市系统治理创新试验示范区。从天然草原退化发生学机制与退化等级标准研判、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机理与快速恢复等方面,开展草原草业绿色发展研究。

2

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开展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需求,研究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长效监管机制。针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退化湿地精准修复、湿地生态水源保障等研究。

3

水土保持与“三化”防治

重点对泥林沙梁荒漠化、长前岗地农牧交错等区域,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关键技术、水土保持基础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围绕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治理,开展干旱荒漠地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沙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

二、完善科研平台建设

统筹考虑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成果转化应用。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平台、科研示范基地、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完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新载体。

表6—2  科研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1

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和黑土地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治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专项科研平台建设,集成创新现有技术,组装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

2

科研示范基地

在“三北”工程沙化土地治理、松嫩平原湿地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松花江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建立工程中心,集成和创新现有工程化技术,组装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

3

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站建设,推动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全资源类型的定位观测网。加快构建实时、高效、准确、自动化、全方位的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全方位监测。

三、提高资源保护能力

围绕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能力,全面推进气象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气象减灾、森林草原防火、检疫执法和检查检验队伍能力,着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资源精细化管护能力,切实保障松原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

表6—3  资源保护能力重点任务

1

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监测和预报预警、应急指挥和灾后评估等火险气象服务水平。提高沙尘暴预报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能力。提升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气象风险预警及损失评估水平。

2

完善火灾风险防范体系

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火情早期处理能力,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组织机构。重点在国有林场、农牧交错区和火源控制难度大的区域提升火灾预警能力。加强城镇周边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坚决防范火灾进城。

3

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疫情诊断能力,构建检疫检查站网络,完善检疫检测、检疫封锁、检疫监管与追溯、除害处理等基础设备设施,建立集疫情鉴定、检疫执法、行政管理与审批服务为一体的检疫御灾体系。

四、加强系统治理标准化

使用好资源保护、“三化”治理等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制定、修订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系统治理标准体系。建立不同资源类型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和生态产品标准化基地,发挥标准化示范项目的推广辐射作用,增加林产品的转化能力。

表6—4  标准制修订与应用推广重点任务

1

生态保护修复标准制修订

加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黑土地、农牧交错区、查干湖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指南、标准修订,制定松原市系统治理监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监督评估技术指南、标准。

2

标准实施应用与推广

完善系统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先进标准机制,以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化草地修复、湿地保护修复、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为依据,开展系统治理过程、系统治理成效评估。

3

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在沙梁荒漠化区和国有林场着力推进现代化森林培育技术,建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土绿化示范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建立以水压盐的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以查干湖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建立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五、推进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推进生态大数据管理应用基础平台建设,汇聚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沙化、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数据。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测监管,构建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监测监管平台,接入生态网络感知体系。开展林草碳汇监测试点建设,强化系统治理工程前后碳汇变化监测,研究系统治理与固碳增汇关系。

表6—5  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1

林草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

优化提升松原市林草生态网络感知应用水平,提升各类林草业务动态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应用、精准服务、应急指挥能力。

2

构建系统治理工程监测监管平台

以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为基础,构建系统治理工程监测监管专题应用,提供系统治理工程核心功能模块,推动实现系统治理工程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3

开展林草碳汇监测试点建设

开展森林、湿地、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定量评估碳储量、碳汇特征,揭示松原市各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增强规划衔接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法规,加强与国土空间、国家水网工程、“双重”工程、三北工程等相关规划衔接。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原则,强化跨部门、跨县区衔接协调,加强部门之间、市县之间的联动和政策协同,协力推进规划实施。各部门、县(市、区)在谋划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时,要强化与本规划衔接,增强规划对松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指导作用,提高规划执行力。

二、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黑土地保护、水网工程、双重工程、三北工程、国土绿化试点工程等项目投资,湿地保护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化草地修复治理等专项资金。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相关项目支持,对于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项目,要优先做好建设资金保障,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成发挥效益。创新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三、完善科技保障

以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构建集研发、推广、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新型适用技术、治理模式和优良品种推广。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完善乡土树种草种目录,积极引进优质种质资源。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对种苗的需求,完善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抗旱林草品种选育。

四、做好要素保障

强化水资源保障,合理配置生态用水。市水利、发改等部门积极做好统筹,协调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用水。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合理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用地。市自然资源、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做好统筹,核实和解决部分农田防护林、林分质量不好的林带、未更新造林地被划为耕地问题,做好统筹确定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的空间和位置,确保本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新松原
松原那些新鲜事,松原停水停电信息、松原天气、松原美食,松原二手,松原人每天都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