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别样“春晚”

民生   2025-01-30 22:57   北京  



和平年代,春节是举国欢腾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晚上在一起看春晚,已经成了中华儿女的过年习惯。其实,早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八路军的“春晚”就是抗日根据地别样的风景,那时的“春晚”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革命意义和战斗精神。





战火中的年味:凝聚抗战决心


由于战时条件异常艰苦,物资匮乏,抗战时期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了丰盛的年夜饭,取而代之的是粗茶淡饭;没有了热闹的庙会,取而代之的是鼓舞士气的文艺演出。各地会举办各种军民同乐会、全体军人晚会、干部晚会、迎接新年反法西斯大会等联欢会。


联欢会开始前,往往会有领导同志来上一段简短有力的演说动员。在演说中,战士们身心的疲惫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这份坚韧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支撑他们挺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季,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曙光。

抗战时期,春节文艺竞赛大会时的合影


联欢会开始后,大家会齐唱激昂的革命歌曲,饱含深情地朗诵抗战诗篇。比如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举行的一次晚会上,战士们齐唱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小叶儿哗啦啦》等歌曲,唱出了军民的心声。另外,大鼓、快板、相声等传统曲艺形式也深受喜爱,《晋察冀的小姑娘》、《减租小唱》、《改行》等创新节目赢得了阵阵喝彩。



文艺的号角: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戏剧是我们的刀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用戏剧唤醒群众,用舞台开展救亡……”正如冀中国防剧社社歌所唱,抗战时期的戏剧以其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群众性,成为了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之一。


春节前,各个剧团都会争分夺秒地进行剧本创作、排练和道具准备。当时的演出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专业的剧场,没有明亮的灯光,甚至连正规的舞台都没有。演出通常在旷野中进行,河滩、高坎儿、山坡、梯田等都成为了临时的舞台。用几根竹竿支起布帘或席子,就搭建成了一个简易的演出场地。没有电灯照明,就用盛着植物油的饭碗点上油捻,放在四角权当照明。演员们用简单的红粉、白粉、蓝粉、烟锅灰和凡士林等制成简易的化妆品,眉笔则是用火柴烧制而成。女演员们则用自己编织的钩针钩织出各种头饰,用粗布缝制演出所需的服装。


西战团的《我爱八路军》,抗敌剧社的《人去楼空》、《空城计》,火线剧社的《老英雄》、《鬼子的把戏》等剧目都曾在春节期间在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这些演出紧密结合边区的政策法令,充分考虑到当地观众的文化水平和实际需求,对宣传抗日、打击日军和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民心士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战时期的春节联欢会,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节日的欢聚,更是革命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军民联欢活动、戏剧与文化活动,以及慰问演出的开展,凝聚起了全体抗战力量的信心与决心。


在如今万家灯火、烟花璀璨的时刻,我们欣赏绚丽精彩的春晚,不应忘了那段艰苦岁月时期的简朴“春晚”,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光明日报、中国档案报等
▌说明:
本文由宛平生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邻居们的朋友圈!
关注宛平生活网官方公众号




宛平生活网
更快、更及时的了解宛平、卢沟桥、五里店、看丹、长辛店、北宫等丰台的生活信息和新闻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