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片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阔疆域,这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随着往阿勒泰滑雪、去赛里木湖看“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到大巴扎啃一口烤羊腿……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美新疆心向往之。而在这背后是新疆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8.4%。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新疆多地采访调研,看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新疆如何奋力前行。克拉玛依石化厂园区
做向西开放桥头堡,让物流变成商流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推进,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新疆“五大战略定位”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围绕“集货、建园、聚产业、强物流”,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标志性工程。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名为“天山号”的班列每天满载新疆特色地产货物、内地省市集结的电器、百货、整车及零配件等货物运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新疆作为我国西向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初步建成,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多边线路10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服务过境中欧班列8.1万列,占全国班列开行规模半数以上。2023年新疆对中亚五国出口额2465亿元,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天山号’班列自2023年11月发运以来,截至10月9日已开行463 列、22604组,运输货量超过40万吨,带动进出口贸易额119亿元。”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班列事业部总经理郑跃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此外,近年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枢纽能级明显提升,成功开行乌鲁木齐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至意大利萨莱诺跨“两海”全程时刻表班列。2023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357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9%,增速居全国第2位。新疆自行组织发运中欧(亚)班列1517列,同比增长5.3%,占全国总数的8.7%。提起对外开放,很多人会想到“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对新疆来说,还有 “留下来”。“有大量的货物、车辆在新疆聚集,但很多人印象里的新疆似乎就是一个通道,只起到一个‘过路’的作用。”郑跃说。例如,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来自俄罗斯的肉类产品,以往都是通过新疆进口,再输送至内地市场进行加工,新疆本地的大多产业并不会从这一单纯的“输送”过程中获得太多益处。“其实不只是国外的产品,我们新疆本地也有非常好的东西,比如棉花、番茄等,很多消费者都知道这些东西好,但如何让他们更方便地购买到呢?”郑跃说。郑跃表示,陆港区现在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人流、物流,最终形成商流,让那些人、物、产业留在新疆,进而带动整体发展。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为例,以前都是直接输送到内地市场,如今则是在新疆制作成面粉、挂面、面包等消费品,直接带动了相关食品产业的发展。此外,记者还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看到,以新疆棉为原料之一的“棉花珍珠”、新疆本地番茄酱等一系列产品也正在相关展厅展出。据介绍,新疆商贸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布局实施“百仓百港”计划,用好国内外152个海外仓、前置仓等资源,助推贸易及跨境电商拓展市场,不断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我们坚持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发展思路,紧跟市场趋势变化,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推进大物流大商贸大通道建设,助力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成为自治区向西开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郑跃说。克拉玛依石化厂园区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地上地下全是资源,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3年,新疆原油产量3270.1万吨、增长1.6%,天然气产量417.3亿立方米、增长2.5%,油气当量连续3年稳居全国首位。“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定位,加快煤电油气风光储一体化示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新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新疆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新疆在向西开放中的优越区位条件,未来或将在沟通国内外能源产业方面作用明显。”克拉玛依石化首席专家李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在乌鲁木齐开往克拉玛依的动车上,透过车窗向远方眺望,当一个个抽油机开始出现在远方戈壁时,克拉玛依市就到了。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1959年,克拉玛依石化应运而生。经过65年发展,该公司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是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国内最大的高档白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重要的稠油加工、高档润滑油、沥青生产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克拉玛依石化人利用“三缸加一棒”的简陋实验装置,苦战4年,成功研制出了航空液压油、低凝枪栓油等一大批国家急需的特种油,曾被原石油部领导赞誉为“破帐篷里闹革命,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10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克拉玛依石化厂园区,各类大型设备、管道和厂房映入眼帘,曾经的“破帐篷”已然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高档白油生产基地。克拉玛依石化园区的中控室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戈壁上的抽油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据介绍,白油是石油的高度精炼产品,分为工业白油、化妆品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疫苗白油等,在橡塑、铝材等加工、化妆品保湿防晒、禽流感疫苗等诸多领域有所运用。
“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50号柴油,在零下50摄氏度的温度下也不凝固,能满足极端情况下的使用。”“这是彩色沥青,是很多操场、跑道的原材料之一。”克拉玛依石化厂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道。据了解,该公司多次实现技术突破。2000年至今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4项、授权专利190项,牵头申报的《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建成100万吨/年高档润滑油生产基地和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李荣介绍,新疆的能源产业,从总体上看,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生产、加工的量上比较大,但在原油资源的深度利用上还有所欠缺,接下来还需要在精加工层面下功夫。“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油地协作,健全高层对话‘直通车’和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全力支持驻市石油石化央企稳产上产。油气生产当量,从2016年的1341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1807.8万吨,年均增长超过5%。我们鼓励石化企业‘减油增化’,重点延伸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能够生产15大类500多个石油化工产品,有效保障了航天煤油、特种柴油、特种润滑油等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克拉玛依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了解到,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新疆现有矿业权4000余个,占全国24%。目前,新疆正朝着“全品类资源丰富”的方向发展。李荣认为,新疆不仅油气一类的化石资源丰富,像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以及化石能源的持续深加工,将会呈现“地下地上都有资源”的特色局面。克拉玛依云计算园区内的一排排服务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促“新”提“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新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部署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提出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部署推进信息通信和软件业发展时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信息产业综合发展产业带,打造新疆软件园、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新疆信息产业园、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百亿级园区”。今年3月,新疆首个智算中心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正式启用。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新疆布局的三大核心数据中心之一,该智算中心占地173亩,总规划机柜数1.4万个,是新疆首个、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10月中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了位于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的一座数据中心,一排排“神秘”的黑色机柜整齐排列,科技感扑面而来。据了解,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作为新疆“天山云谷”核心基地,已经建成了6座大型数据中心,规模和算力位居新疆首位、西北前列。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单体影视动漫渲染基地,《流浪地球》《长津湖》等3000余部影视作品都是在这里渲染的。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区内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新疆具备打造绿色算力的先天优势,丰富的绿色能源带来了较低成本的电价;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可以有半年时间无须采用空调制冷的方式进行机房降温,从而节省大量能耗;作为亚欧黄金通道战略枢纽,克拉玛依周边有5个口岸,产业园业务可辐射至中亚五国,国际业务拓展前景广阔……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协议,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低碳环保和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布局智能算力产业,推动绿色电力和智能算力协同发展,加快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为‘东数西算’贡献力量。近3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克拉玛依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10月,新疆的棉花开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位于新疆的安集海大峡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I摄
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新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新疆国土综合整治中心生态修复部负责人林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何用最少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是新疆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穿过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河,蜿蜒2000多公里,是新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维持用水的主要来源。从2000年起,新疆已连续25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2016年起又专门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保护区引洪补水工作。每年夏天塔里木河主汛期到来之际,当地通过引洪灌溉把塔里木河洪水作为生态水输送给两岸胡杨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了解到,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局部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植被盖度得以维持和提高,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是,新疆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总体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保护修复压力依然较大。“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昼夜温差极大,水资源极度稀缺,并且还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这对新疆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林涛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方面,自治区正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4年,落实中央投资11亿元,推进多地生态综合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以推进区域防风、阻沙一体化治理为重点,助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林涛认为,新疆生态治理的重点有五大方面,一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重点区域的防风固沙工作,优化荒漠化治理模式;三是加强草原与森林的管理与保护,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四是加强绿洲生态治理与保护,维护绿洲良好的人居环境;五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投入,提升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对此,林涛建议,强化生态脆弱区的精准识别,实现对生态问题的精准把脉;强化生态问题的精准修复,实现新疆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强化生态治理的科学研究,实现生态治理收益最大化。投稿网址:https://tmcn.xjmty.com/awtx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