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航空运输与工程学院的扎西德勒社会实践小分队登上了自南京开往拉萨的z164列车,踏上了践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融之旅。
扎西德勒社会实践小分队
探秘西藏博物馆,了解“离太阳最近的人”
队员们首先来到西藏博物馆。在这近万平方米的展区之中,美轮美奂的彩绘、数千件珍贵文物,都在无声地向大家诉说着这片古老大地的亘古新生。在《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区,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西藏的发展史,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在《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区,借助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呈现等方式,让队员们了解到西藏高原人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庆传统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这些展览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西藏博物馆
深入藏族村寨,感悟"老西藏精神"
队员们走进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深入藏族村寨,参与藏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在深入基层、探访历史足迹的过程中,他们有幸拜访到一位老兵洛桑顿点。在15岁时,就从军入伍,他用自己的西藏兵经历向队员们诠释了“老西藏精神”。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将士为了和平解放西藏,克服了高寒缺氧、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徒步行军3000公里顺利进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西藏精神的真谛。进驻西藏后,全军官兵积极响应军委号召,立足高原、艰苦奋斗,在拉萨河畔的荆棘林中、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西藏的伟大革命和实践中,铸就了特色鲜明的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
70多年来,"老西藏精神"在拉萨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一批批共产党员和优秀人才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拉萨,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着"老西藏精神"。这些故事不仅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激发了队员们传承和弘扬这种宝贵精神的强烈愿望。
队员们聆听洛桑顿点爷爷讲述军旅故事
在“小锤叮当”中,敲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队员们走进位于巴斯村的金银加工市场,这里的居民以手工制作金银铜器为主要谋生手段,共有420多家商户,由多个民族组成。在“小锤叮当”的工作中,各族同胞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收获了宝贵的情谊。
队员们在走访交流中,还了解到金银加工市场还组建了由白族、汉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回族和土族组成的多民族和谐志愿巡逻队,他们每天都会进行巡逻,了解各商户的经营状况、困难需求等。生活在巴斯村的各民族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大联欢”的主旋律。
匠人们正在制作银器
队员们与匠人交流
队员们前往匠人家中走访调研
在“擦擦文化”中, 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队员们走进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了解西藏古老擦擦技艺。擦擦,音译自梵语,多以浮雕、圆雕、线刻表现佛教造像内容,多用来供奉、祈福或祭祀,擦擦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是西藏唯一一所集中展示擦擦的机构。这座展览馆集合了手艺传承、文化展示、制作体验、扶贫等多种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展览馆的手艺人大部分曾是当地的贫困户,如今他们靠着传统手艺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
手工艺人制作“擦擦”
共话“七一” 循“迹” 续写“青春答卷”
在走访期间,恰值“七一”,队员们参加了夺底街道党工委举行的共话“七一” 循“迹”续写“青春答卷”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她们与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党员、年轻社工展开交流,共话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老党员强调,青年人要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70多年来,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西藏的建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年轻一代,应捧起时代的接力棒,积极努力做有为青年,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力量。
共话“七一” 循“迹” 续写“青春答卷”座谈会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所归;民族团结,青年心之所系。队员们通过本次的西藏文化调研,深刻感受到西藏的发展变化,领略藏文化的勃勃生机,体悟到“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内涵,今后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素材来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文 案 | 王媛一
值班编辑 | 黄子欣
责任编辑 | 金以晨
出 品 | 金橙青年
审 核 | 汪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