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清雅高洁,掺枝扶叶,碧翠欲滴。清明时,五瓣红花,如火在烧,惹人喜爱。相传,南朝时京兆尹田真、田庆、田广弟兄分家,一切都分好了,唯独一株紫荆难分。三人决定将紫荆三段而分,但到第二天,紫荆花谢叶枯。三人叹道:“人不如木也!”三人便不分家,又合在了一起。说也怪,这株紫荆又恢复了生机,逐渐叶繁花盛。此后,紫荆花又被人们比做亲情、弟兄和睦、家业兴盛的象征。
“南原春晴”是蒲城八景之一。南原,就是县城南之紫荆原。莽莽紫荆原横贯蒲城东西,东接伏龙原,西连虬龙原。古代的紫荆原,曾是滔滔浩大的卤阳湖北岸,周朝时贾国都城贾曲,就设在紫荆原南的卤阳湖畔。那时,这里湖光水色,风景优美,曾有过“射雉纹石”“澄谭仙迹”“倪桥闲步”“南楼秋月’等贾曲八景。
这莽莽南原,南含卤阳湖,为什么不叫卤阳原,而却叫紫荆原呢?
因为人们常用花草树木,作为人的姓名和地方名称。如汉朝时,因为县南卤阳湖畔,生长着一种莲(nian)勺草,因而就将这里划设的县,叫“莲勺县”。蒲城县也是因有蒲草而得名。因县城内一个巷有个花园,此巷便叫花园巷。最近,县城以南,紧靠紫荆原所建的大型公园,亦被命名为“紫荆公园”。那时,在清明时节,原上紫荆花盛开,人们在春天晴朗之日,纷纷前来,踏青赏花。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原爱称“紫荆原”。唐朝诗人韦应物曾在《见紫荆花》中写道:“杂应纷己积,含芳独着春。不知故园树,忽忆故国人。”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游子怀念紫荆之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紫荆花与莲勺草、蒲草以及花园都消失了,可是人们已习惯于春晴之日,在原上踏青赏景。因原上长期没有紫荆花,人们也就将此原渐渐叫做“南原”了。此后,人们便将春日艳阳之天,南原上那桃红柳绿,麦苗青青的美丽景色,作为“南原春晴”,编入“蒲城八景”之一。
紫荆旗,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红白代表一国两制,两者不可分离。
紫荆花在香港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那是在清道光年间,腐败的清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当时的爱国明相王鼎大加反对,而昏庸的道光,不听劝谏。王鼎自知回天无力,“胸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彰阿 )不可用,林(则徐)不可弃。”的遗书自缢尸谏。英占据香港后,清政府又和英国在紫禁城签订九龙(新界)99年的租约。九龙数千名爱国民众揭竿而起,保卫家园,遭到英军的残酷镇压。村民们将烈士的遗体,合葬在桂角山上。后来,角山出现了一株开着红花的树。不几年,那红花树迅速繁殖,红遍了整个新界山坡,像是怀念抗英的烈士,村民们便将此花叫“紫荆花”。1965年,紫荆花被选为香港市花。
香港回归祖国时,将中间有五星的紫荆花作为图案,周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二字,置入红旗之中,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