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豆香飘,玉米摇曳展新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正奋力书写着大豆高产与玉米丰收的辉煌篇章。
2024年,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以“北安模式”为依托,不断挖掘作物增产潜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实施精细化管理。34.8万亩良田整建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围绕“五良”配套融合模式,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大豆最高亩产585斤,玉米最高亩产1709.5斤(标准水),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飞跃。那么,粮食高产丰收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为高产提供天然“营养”场所
俗话说,“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近年来,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围绕“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理念,让黑土地持续增“肥”,助力北大荒粮仓更殷实。
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地处第四积温带,土壤肥沃,为大豆、玉米生长营造了舒适的“家园”。近年来,农场有限公司始终坚守耕地数量红线,在耕地质量提升上狠下功夫。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轮作体系建设、施用有机肥、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鱼眼泡治理等措施的应用,实现产量连年攀升,粮质越来越好。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对所有耕地进行土壤化验检测,依据不同作物品种、茬口采集土样、化验分析,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进行“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合理减少化肥用量,遏制了黑土耕地退化,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黑土耕地质量,确保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平衡供应,助力粮食高产丰收。
自2001年开始,农场有限公司就坚持对收获后的秸秆进行粉碎抛撒还田,通过机械翻埋、覆盖、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100%还田,增加了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增加了土地肥力,保护了黑土耕地。
为粮食高产培育“芯”动力
在秋收现场,提起更换良种时,第四管理区职工梁忠辉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我种的这块地玉米产量达到每亩1705.03斤,这么高的产量,要不是选对一个好品种,这产量、品质肯定上不来。”他说,年初提出更换以前种的品种时,还有部分种植户不太同意,“现在看,良种更换非常正确,我那块地玉米每斤0.81元,客商都抢着要。”
在良种繁育工作中,农场有限公司在科技园区实行试验区、示范区规划。试验区开展新品种、肥料、植保等试验,探索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示范区对引进或具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大豆品种进行示范,为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种源保障。
“今年,我们紧紧围绕粮食高产攻关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集团战略,深入实施‘北安模式’,积极与科研院校和良种繁育知名企业合作,引进优质良种,优化品种结构,从当前收获来看,大豆平均亩产 440.3斤,最高亩产 585 斤,玉米平均亩产1435.8斤(标准水),最高亩产 1709.5斤(标准水),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粮质越来越好。”10月2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到农场有限公司参观时,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建华向专家组介绍了粮食高产攻关的成功经验。
为助推粮食高产奠定基础
据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敬中介绍。“我们通过落实保护性耕作,在现代化大农业种植中采取‘一松两趟三防四促’措施和购置更新先进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农服平台系统,加强农业环境、病虫害监测智能装备设施建设,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作业质量监督护航
今年,在各阶段作业中,基层单位严格执行“三查一监督”作业监管制度,每一块地号都有技术人员和规模家庭农场场长悉心跟踪检查作业质量,代表种植户全程监督作业质量和标准,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种植户放心满意、安心无忧。同时,为提升技术人员和规模家庭农场场长的工作能力,加大培训与考核力度,实施网格化管理,提高监管全覆盖程度,确保农业新技术得以顺利推广应用,技术标准扎实落实落靠,推动作物单产大幅提升。
在第三管理区的一块秋整地现场,种植户刘传力正站在地头,眼神专注地看着正在联合整地作业的农机。“这‘三查一监督’作业监管制度可太好了。”刘传力说道,“有技术人员和规模家庭农场场长盯着作业质量,咱心里踏实,俺们种植户现在就盼着年年都有这样的好收成。”
在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的广袤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奋斗的足迹,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智慧的结晶。“五良”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粮食高产的前行之路,成为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粮食高产质优的“密码”,干部职工用坚守与创新,奏响了一曲雄浑壮阔的丰收之歌。(文图:许颖献 佛明珠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