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风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国际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在广东汕头召开,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与参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中国风电国际化之路碰撞思想和观点。
当前,中国企业在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份额约为三分之二,关键零部件占有60%~70%的份额,中国风电历经几十年时间逐步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整机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海外市场渗透率较低。
曹志刚认为,中国风电的崛起来自于全球风电的蓬勃发展,中国风电在发展初期,通过引进、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了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国家政策支持、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产业链发展壮大的综合助推下,中国风电已经实现了自力更生,并开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一部分。当前,中国风电出海已从哪里有订单就去哪里的“游牧”阶段,过渡到在不同区域和国家建立属地化布局的“深耕”阶段,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既自内而外,展现自身优势,也同时由外及里,把全球风电发展经验不断内化,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作为最早一批投身风电行业的中国风电企业之一,金风科技也伴随着中国风电走过了这一进程。并在企业自身发展中不断进行国际化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与成果。会上,曹志刚向与会嘉宾分享了金风视角的风电全球化发展思考。
苦练内功,提升中国风电应对海外风险能力
中国风电设备发展水平已走到全球前列,但部分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研发、设计软件还不同程度地依赖国外。在全球地缘政治波动剧烈、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大的背景下,深化“内功”,以高质量风电产品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以实力赢得全球伙伴信赖,将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出海的根本。
在金风出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风电行业在能源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都面临很多的挑战,就数据这一方面来说,数据本身是联通的,但是不同国别的数据管理深度是不同的,比如气象、水文、地理等等,然而这些数据恰好是风电项目开发的必需支撑。因此,风电出海面临的非技术性的挑战正在浮出水面,应当成为所有风电人聚焦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更自信的出海,就要强化自身实力。全球首台16MW风机中主轴承、PLC、齿轮箱等核心部件实现产业化应用、自主研发的整机仿真软件GTSim在亚洲率先获得TÜV NORD认证、全球首个16MW整机传动实验平台在行业内率先投入使用……多年来,金风持续与产业链伙伴、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推动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的自主创新,把风电出海的安全、质量风险降到最低。
扎根当地,用本土化思维加快融入区域市场
如果你走进金风在澳洲的一个风电项目,你会发现本地员工都会佩戴着标注自己名字的胸牌。据当地员工介绍,项目所在的小镇不到2万人,对小镇的人来说,风电是陌生的事物,而他们让人们认识风电场的员工,就能逐渐认识风电,了解到风电给当地带来的价值,从而获取更多民众的支持。这就是我们在出海过程中,通过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秩序的一个生动的案例。
风电出海,不可避免会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法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大到适应拥有全球最复杂税制的巴西市场,小到通过一张小小的胸牌,为澳洲当地社区居民科普风电知识。实践已经证明,融入当地的规则、秩序和文化是中国风电出海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国际化进程中,金风坚持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国际化,通过建立本地化的运营团队、供应链体系和服务网络,实现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金风在全球建立了8个区域中心、5个解决方案工厂和3个国际生产基地,国际团队中属地员工占比超过60%,用多文化、多市场背景的管理体系服务全球市场。
中国风电发展应该拾级而上,实现从国际化,到属地化,再到本土化的发展进程。风电出海的关键目标,应该是最终与当地社会、民众实现深度融合,将本地社会环境转化为风能开发的温床,使风电项目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
随着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中国正在从 “世界工厂” 转化为 “全球引擎”。对于中国风电来说,产业国际化的要义在于不断整合全球资源,融入当地环境,服务全球市场。曹志刚认为,当前,风电行业正在进入一个饱含确定性的增长通道,这给了全体风电人充足的信心。在破浪出海的过程中,金风将坚定不移地秉持以本地化驱动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从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多元需求出发,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创新解决方案,与全球伙伴携手,共筑全球清洁能源的美好未来。
“风能产业”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最新的公告通知、行业信息、统计数据等重要资讯,为业内人士搭建掌握行业动态的重要平台。
电话:010-68596009
邮箱:fncy@cweea.com.cn
官网:www.cwee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