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没长大,是种什么心理?| 睡前聊一会儿

时事   2024-10-31 22:28   北京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网上有个有趣的对比:父母的30岁——岗位上发光发热,养育1-2个人类幼崽;我的30岁——追星手办、玛卡巴卡,不少人直呼“中枪”。古训讲“三十而立”,自古至今,30岁前后都被认为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如今,大批90后正处于这个阶段。只不过,想象中的成熟稳重,似乎没有随年龄如约而至,奔三奔四,依然觉得自己“像小孩”“没长大”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许多人所谓的“没长大”,并非“巨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的感觉。这来源于对“长大”的一种微妙的共识:渐渐向社会人转变,成家生子等提上日程,行事稳重、端庄大方……“大人就要有大人样”的社会规训,“什么年纪就要干什么事”的社会时钟,在重要节点,尤为催人。

人,总在对照中认知自我。以同龄人为参照系,眼见着有的人按部就班,工作、生活步入正轨,还没找到明确目标方向的、不急着进入标准化人生状态的,难免生出几分焦虑、犹疑情绪,仿佛自己在“长大”这件事情上被甩在了后面。

以父母辈为参照系,过去的30岁和现在的30岁,好像也不一样。这并非错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短短几十年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置身宏大历史进程,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节奏。正如许多父母经常打趣的,“我在你这个年纪,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过去的同龄人,相对而言,更早步入社会,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如今,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拉长,社会观念变化,人们就业、成家、生子的时间在延后,选择也越发多样。加之,生活条件变好,独生子女比重高,两辈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学者由此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晚熟时代”。

图片来源:奥一网深圳站

以儿时想象为参照系,长大的实感也不突出。想象中应该自由自在、独当一面的年纪,可能仍是沉溺猫猫狗狗的“幼稚鬼”,是依然学生气的打工人,是时常焦头烂额的“小透明”,是特立独行的“显眼包”……都说,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对于成长,或许也如此。看过了更多风景,见过了更大世界,但也面对着更多曾经想象不到的压力、烦恼、困惑。焦虑者有之,恐惧者亦有之。拒绝“长大”,似乎就能守住内心的自我、隔离现实的骨感。

“我依然没能成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性格沉稳的合格大人”“我还是没有学会说漂亮话”……会做人、善处世、懂谋略、有城府,发现了吗,无论是享受、焦虑还是抗拒,我们很容易用是否严丝合缝地卡点社会时钟、是否迎合世俗规则、懂得人情世故来度量“长大”。的确如此吗?

心理学上,判断一个人内心是否成熟的关键是自我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人对自身及世界的体验能够到多复杂的程度,体现在责任心、忍耐力、独立成就、自我修复力等方面。的确,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但显然,成长并不必然和年龄划等号,并不必然由事业、婚姻、房子等定义。因为,我们正来到一个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时代。谁能说不完全受限于社会时钟、跌跌撞撞走自己的路,不是一种负责呢?谁能说“一边像个小孩看动画片傻乐,一边又能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算一种成就呢?世界上最快也最慢、最长也最短的,莫过于时间。长大不见得无坚不摧,未必一潭死水,不必着急,也不必限于定义。

有网站曾发起一个调查:“30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孩正常吗?”最高赞评论是:“我24了,还在等霍格沃茨的通知书。”所以,如果你正承受压力,恭喜你,蜕变正在酝酿。如果觉得自己还没长大,祝贺你,幸运儿。

大家晚安!

(文 | 钟于)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