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石
有句话说,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同理,人永远无法欣赏自己认知之外的事物,比如刀郎的音乐。
一些人不承认刀郎的音乐的优秀,不代表刀郎的音乐不好,只能说明他们的认知不够,或者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偏见。
网友刁文春说:“刀郎就是一个唱骂人歌发泄私愤和不满的三流歌手。刀吹们就是把刀郎吹上天,也改变不了事实。”
网友宇宙孤舟说:“吹!吹!吹。看你们把他吹好凶?你们这样无脑吹揍,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
像“刀郎是唱骂人歌发泄私愤的三流歌手”“对刀郎的夸赞是像《皇帝的新装》般无脑吹捧”,这类言论,如果不是因为评论者的偏见,便是因为其认知限制,对刀郎的音乐存在严重误解。
没有人有资格要求别人必须喜欢刀郎和他的音乐,但尊重不同音乐作品的独特性,并不过分。
一些人指责刀郎“唱骂人歌”,斥责听众“无脑吹捧”,究竟存在什么认知偏见呢?
【一】深刻寓意,绝非“骂人泄愤”
认为刀郎的歌是“骂人歌”,这是对其作品的极大曲解。
以备受争议的《罗刹海市》为例,表面看歌词充满隐喻,可这绝非简单的人身攻击。
这首歌以聊斋故事为蓝本,构建出一个美丑颠倒的奇幻世界,实则是对社会现实中是非混淆、以丑为美的现象进行深刻批判。
“马户”“又鸟”等形象,是通过艺术化创作,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高度概括,而非针对特定个体。
刀郎就像一位手持利刃的社会观察者,用音乐剖析社会的弊病,如“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自我认知扭曲、虚伪虚荣的人和事。
这种批判如同鲁迅笔下的文字,旨在唤醒大众的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绝非所谓的“发泄私愤”。
将其简单归结为“骂人歌”,是对刀郎创作意图的浅薄理解,忽略了歌曲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卓越才华,绝非“三流水准”
说刀郎是“三流歌手”,更是对他音乐才华的全盘否定。
刀郎的音乐融合了多元元素,他扎根民间音乐,将新疆等地区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西域风情的旋律搭配质朴的歌词,瞬间抓住听众的心,传唱度极高。
他的演唱技巧也十分精湛,嗓音沧桑且富有辨识度,能够精准表达歌曲中的复杂情感。
在《西海情歌》里,他将那份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演绎得丝丝入扣,让无数听众感同身受。
在创作方面,他的歌词富有诗意,又贴近生活,既能展现宏大的叙事,如《罗刹海市》,也能描绘细腻的情感,如《冲动的惩罚》。
从作曲、编曲到演唱,刀郎都展现出了深厚的音乐功底,绝非“三流”二字可以定义。
【三】理性赞誉,绝非“无脑吹捧”
那些认为对刀郎的夸赞是“无脑吹捧”的人,没有看到大众对他认可背后的理性因素。
刀郎的音乐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他真实地反映了生活,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歌曲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听众在歌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值得称赞。
他的作品将民间音乐、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众对他的赞誉,是基于对他音乐才华、文化贡献以及情感共鸣的综合考量,并非盲目跟风。
就如同人们欣赏经典艺术作品一样,对刀郎音乐的认可,是对优秀音乐的尊重与热爱,绝非《皇帝的新装》中那种盲目跟从的闹剧。
刀郎的音乐有着深刻的内涵、卓越的品质,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和理解。
那些片面的、诋毁性的言论,并不能掩盖他在音乐领域的光芒。
放下偏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欣赏刀郎的音乐,便能感受其中的魅力与价值。
对一些人而言,承认刀郎的独特性,为什么会那么难呢?
--
必读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