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滨水规划,沪台两地将如何交流互鉴?

政务   2024-12-06 19:53   上海  




12月17日,“2024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在台北市举行。从2010年至今,“双城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上海与台北两市通过这一平台在经济、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互学互鉴、共同进步,为两地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作为历届“双城论坛”的重要议题,城市更新,特别是水岸经济以及滨水区域的规划一直是沪台两地共同的关切。日前,记者采访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城市更新院院长邹勋,他讲述了上海与台北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已成为市民生活乐土的徐汇滨江 陶磊 摄


“上海有黄浦江和苏州河,台北也有淡水河、大汉溪、新店溪,滨水规划和发展对两市都极为重要。”邹勋说,上海和台北两地在城市更新方面,尤其是近年来在滨水区域的建设、更新上互相学习、各自努力,核心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为上海滨水规划的最新案例之一,位于徐汇滨江的GATE M西岸梦中心,在3个多月前刚刚启用。这一大型滨水商业综合体是由始建于1920年的上海水泥厂旧址改建而来,曾经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如今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了黄浦江畔市民休憩消费的一方乐土,同时依旧保留着工业属性的历史印记。邹勋指着西岸梦中心南区一组巨大的筒仓告诉记者,包括这些巨大水泥筒仓在内水泥厂工业设施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为了商业体最具特色的建筑群。筒仓成为了室内攀岩运动场馆,煤渣库则成为了滨水文化市集,建筑外侧物料传送带也得到了保留,成为集交通、展示、休闲一体的3D走廊。西岸梦中心南区的设计团队,其中就有台湾籍设计师的加入,而沪台两地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再造的探索,从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在老旧工业区的改造,以及城市文脉的保护传承议题上,上海与台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不少经验可以共享。”邹勋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功能的转型,台北市就已经开始面对老旧工业区如何改造的议题,有一种方案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就是不进行大拆大建,而是根据改造对象本身的肌理进行更新,在完成功能转型同时,也能保留在地的历史脉络痕迹。这些经验理念很快被带到了台湾和上海。


1998年,台湾建筑师登琨艳在上海成立设计工作室,带来了老旧建筑或废弃工业区的改造的先进经验,运用到了上海老建筑以及沿河沿江工业区改造中。他的工作室位于苏州河畔,是一个老旧仓库改造而成,此举在当时的上海可谓一大创新,吸引了很多人前去参观,继而纷纷效仿,一大批沿河历史建筑得以保存延续。在2004年因“工业建筑保护再生”苏州河项目,登琨艳获联合国该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其后,他又获得杨浦区政府邀请,作为黄浦江畔杨浦滨江旧工业区的改建工程的顾问,将杨浦电站辅机厂的改造成为滨江创意产业园,成为了上海“一江一河”工业带改造最早的探索尝试之一。


如今,上海的“一江一河”规划开发建设已经按下快进键。2017年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开放,在学习借鉴世界级滨水区的成功经验后,诞生了一批代表性的实践,包括杨浦滨江、虹口北外滩、徐汇滨江,曾经的“工业锈带”已然转型成为“生活秀带”“科创秀带”,既保留住了历史发展脉络,又成为了服务上海市民,迎接八方来客的都市亮点。


“包括滨水空间改造在内,沪台两地设计师有太多领域可以实现合作交流,有许多关注点是非常一致的。”邹勋举例,上海金茂大厦是业界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的经典案例,再现了中国密檐式砖塔造型,而台北著名地标101大厦同样也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楼阁式木塔融入了斗拱元素,可谓殊途同归。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基因,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成为承载文化的新载体,更好服务本地市民,上海与台北都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并将在未来继续取长补短、交流互鉴。




来源:新民晚报

1

市台办主任金梅赴上海台商子女学校调研

2

市台办主任金梅看望进博会参展台企

3

市台办主任金梅调研市台胞台属交流促进中心

沪台通
台胞之家、台胞之友。沪台通是信息发布、咨询服务、活动简讯,服务在沪台胞的综合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