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近日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广西首个入选该平台的城市。这座闻名世界的山水之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又如何持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林画卷?日前,本台记者深入桂林,深度探访。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漓江之源,森林覆盖率98.02%,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区域之一。随着生态保护不断强化,目前,保护区已知野生植物249科986属2484种,野生脊椎动物有34目155科491种。值得一提的是,猫儿山小鲵从发现时200多条增长到现在2100多条。
深秋时节,在被誉为“漓江之肾”的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花木繁茂。多年前,这里曾因缺乏保护,湿地面积不断减少。2011年,桂林投资7628万元,开展退塘(耕)还湿、有害生物防治及清理等工作。2023年起实施的《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更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如今,湿地公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从19种增至31种,维管束植物从316种增至639种。今年4月,这里还发现了曾被宣布在我国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1210张游览排筏实现电能驱动让游客畅享“游览自由”,江水清澈、鸟儿纷飞,让游客忍不住拿起相机拍下美景。为还原漓江山水一体的自然景色,桂林市不遗余力采取措施,打出关停两岸采石场、在流域划定禁养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迁建改造杆塔线缆等一系列组合拳。
漓江支流桃花江曾因局部河床淤积阻塞、沿岸植被遭破坏等问题,影响漓江水质环境。2021年,桃花江黄塘村至龙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开工,修复受损岸线21处、生态码头20座。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西桂林漓江站,工作人员持续实时记录漓江生生物监测数据。
桂林市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阳朔风筝果、全州樱花、桂北琴蛙……野生动植物新物种频频被发现。目前,桂林有自然保护地32处,其中自然保护区12处、自然公园20处。现有维管束植物3120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6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1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5种。
来源|广西台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