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原来有这么多“门道”……

时事   2025-02-05 06:43   河南  



记者 田秀忠 毛玺玺 曹晓雨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作为全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合理布局教育链、投放资金链、配置人才链、完善政策链,协同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平顶山学院:打好“地方牌”,与城市同频同振

“平顶山学院因平顶山市而生,因平顶山市而兴,因平顶山市而强。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平顶山市同频共振、共生共兴、共融共强的奋斗史。”2月4日,平顶山学院院长郭秋平说。

自2004年升本以来,平顶山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河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2024年,平顶山学院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教育、材料与化工、机械3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办学层次的新提升。

平顶山学院始终坚持“在地方、为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发展理念,将打好“地方牌”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高素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地方产业科技创新生力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近年来,在与地方政府同频同振上,平顶山学院动作频频: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平顶山学院联合牵头组建了面向新材料领域的尧山实验室;在高新区依托中国尼龙城建设微校区,已有约400名学生入驻实习实训,未来将在平顶山市每一个县(市、区)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建设微校区;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地方支柱产业企业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陶瓷领域,平顶山学院以梅国建大师为首的陶瓷专业团队,完整恢复失传千年的唐代鲁山花瓷制作技艺,填补了我国唐代高温釉瓷研究制作领域的空白;研制出上海浦东陶瓷,结束了上海没有本地原产陶瓷的历史;研制新疆瓷器,有望结束新疆没有瓷器的历史。

2024年9月18日,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华小鹏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言时指出,学校对接需求调结构、强服务,全面推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2021年以来,学校以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引领,主动服务河南省重大战略和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度对接平顶山市尼龙新材料核心主导产业、电气装备制造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等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材料化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康养等学科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实施“一群一区服务行动”“科技助企赋能行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六个对接”,全面推进“项目化+导师制”育人,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省级重点产业(行业)学院6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4个,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0个,通过科技助企签订横向项目567项。

新时代新征程,平顶山学院聚焦制造业强省建设,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制定了向理工类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构建“4部4院”学科学院建设布局,以尧山实验室为引领,主要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化工三大产业链,紧密对接平顶山市“7群12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强材料化工、做优智能制造、做特电子信息、做大医疗康养等4个学科专业群,力争到2027年理工医类专业和在校生数占比均达到70%以上;到2030年,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以上,理工医类学位点占比60%以上。

河南城建学院:全力支持平顶山“两城”建设

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

河南城建学院院长陈桂香表示,该校强化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以我省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抓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战略机遇,主动对接平顶山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深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近年来,该校围绕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和平顶山市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7大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新增智能建造、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程审计3个本科专业。聚焦城乡规划、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城建领域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地方新兴产业,构建了对接城乡建设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市政与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两个专业集群。2024年,该校新增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校城建特色更加彰显、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行业地方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大。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是探索高校组织模式变革和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

为响应中国尼龙城建设,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与市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三方共建尼龙产业技术学院,使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材料(包括尼龙相关产业链)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尼龙产业技术学院以“政校企”优势资源为核心要素,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群),继续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深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社会培训等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城建特色的产业学院品牌,不断推动高质量产出。

据河南城建学院党委书记范晓伟介绍,目前,该校建设了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中原城乡设计学院、智慧城市行业学院、先进环保装备现代产业学院、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行业学院等5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和工程数字化管控产业学院、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学院、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尼龙产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等6个校级产业学院,构建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精准匹配本地产业结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指导我市高职院校对已开设专业开展论证,推动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精准匹配。


▲1月16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和汝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合作。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河南省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紧密结合我市做大做强尼龙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电气制造和特钢不锈钢产业,以及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4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契合先进产业,立足重点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的原则,不断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形成以食药生产与检测技术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高端引领,以智能制造技术、智慧商务、智慧建造技术、现代信息技术4个区域品牌专业群为关键支撑,以互联网+、现代服务、人文艺术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143”专业群建设格局,不断拓展内涵、创新发展。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我市“7群12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优势,与平顶山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链对接;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服务农村农业发展;构建平顶山市汝瓷产教联合体,服务汝瓷产业发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围绕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产业以及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构建化工、矿山安全等特色优势类专业。完善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专业发展中心建设,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召开专业结构优化专题会,持续优化2+2+N专业布局,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黄牌专业进行预警通告,对红牌专业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对近3年招生及就业情况不够理想的专业进行撤销。

汝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部署,对已开设的26个专业开展论证,重点打造装备制造(汽车)专业群、陶瓷专业等特色专业群;制定《汝州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群暨汝瓷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全力推进陶瓷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知名汝瓷企业“宣和坊”共建陶瓷工艺校企研发中心。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围绕尼龙新材料、碳素材料产业发展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围绕半导体产业发展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组建新材料专业群;围绕陶瓷产业发展开设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专业,培养陶瓷制造技能型人才;围绕当地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积极探索具有典型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研究路径与发展思路,与当地政府沟通,成立马街书会曲艺文化研究院。

市教育体育局职成教科科长聂仁东表示,自2021年以来,我市淘汰模具制造技术、音乐表演等19个专业,增设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22个专业,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展望未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将突出协同创新,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两城”建设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田秀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要趋同国家和地方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抓住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和具备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平顶山学院在人才培育上主打应用型,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学校将打好“地方牌”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实行“项目化+导师制”,每一名学生都至少跟一位导师,每一位导师都至少带一名学生,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团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以“真实项目”开展“真实流程”的全程实战,实现双师共教、师生共学、师生共做、师生共创。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河南,其中大部分在平顶山。我市多所高校纷纷开设陶瓷专业,平顶山学院与中国古陶瓷学会共建河南陶瓷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打造陶瓷专业等特色专业群,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设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专业……专业学科的设置,将培养更多的陶瓷专业应用型人才。



策划 刘 光
统筹 陶向军
执行 王冬梅 贾志琼

平顶山微报
平顶山日报社主办 平顶山新闻、资讯,互动爆料。查询公交、电话等信息。平顶山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