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出生的尹万鸿,
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人。
今年已经45岁的他,
从小就和美食打上了交道。
12月17日,距离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已近一周,街道里仍旧人来人往,热闹不减。你细细观察会发现,来这的人都有几个固定的拍照打卡点,走累了逛饿了,这家独具莞城风味的“光明里”,便备受青睐。
报报君是下午三点左右走进店中,此时店里已经没有座位,连过个道都要人挤人插着缝走。
当报报君见到店老板阿鸿时,他正一手拿铲一手拿夹,激情做着小吃。相比上次见他,阿鸿憔悴了不少。从今年5月开始,他就在着手筹备这家店,为了给大家呈现出一个既有烟火气、本土味儿又浓的小吃集市,他绞尽了脑汁。“食好送 你起C市”“打天打鸭 捞乜都掂”“今日去边西料”......一进店,这些词就让大家亲切感满满。“莞城痴货”“翅客”“章鱼烧”“秘制牛杂”......更是老莞城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小吃。然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个小仓库。经过捯饬,如今已大变样!在这个仅有150平左右的小店里,阿鸿集纳了7个档口,提供不同种类的小吃,“可能会有点拥挤、嘈杂,但我想让大家有逛小吃街的感觉”,相比其他店,“热闹”是“光明里”的最大特点。从筹备到开张,时间紧迫,阿鸿和其他几位美食主理人一起,争分夺秒,直到开张前一天,他们还在思索“这样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12月12日,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第一天,店里营业额就有2万多,效果远超预期,“从早到晚,人就没停过,我们连洗手间都忘记去,也不知饥渴。”
这份意想不到的热度,给了阿鸿很大的惊喜。“原来,大家没忘记莞城”!阿鸿,1979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仔。小时候的他,就住在北隅。『东莞记忆』项目这一带,就是他孩童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彼时的他,还在运河小学(现平乐坊小学)读书,一到放学,他就和同学们溜到珊洲河旁打水漂、玩游戏,“大人五六点一下班,我们就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除了珊洲河边,他们还经常相约在大西路、振华路吃小吃、逛玩具店,各种炸嘢、鸡蛋仔、猪扒包、鸡翅包饭......这些小时候的香味,直到现在,阿鸿还念念不忘。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正是这股浓浓的市井气息和各种声音混杂的烟火味儿,给了阿鸿灵感,“我就是想搞这样一个带有儿时记忆的小吃集市”。所以,“光明里”第一个档口,便是“莞城痴货”。这里主卖一些炸物,价格4元均一,很多老熟客听说摊子开来这里了,就赶紧来打卡。“吃的就是这一口小时候的味道”,一个在排队点单的顾客说道。而这个档口的美食主理人仪姐,也是一位老莞城人,和阿鸿相识多年。2015年至今,仪姐做这份小吃也有十年了,现在带着她儿子在做。店里的烟火气,不仅仅是食物飘出来的香味,还有人与人之间那份难得的温暖。“这里更像是我另一个家”,阿鸿对于这个店没有太大的期许,更希望它成为那些怀念儿时味道的老街坊们闲了就来坐坐的休憩地。
我们常说,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但天赋与努力并进,你将强得可怕。
今年45岁的阿鸿,仿佛一直在和美食打交道。他的外公曾是莞城茶楼的一名厨师,妈妈也经营着一家美食店。从小就看外公和妈妈做饭,耳濡目染下,他的味觉十分敏感。“每次去餐馆吃饭,只要是没吃过的菜,我吃一次就能马上回家购买食材复制菜品。”一家三代都是餐饮人,阿鸿是有点天赋在身上的。阿鸿真正第一次做菜,得从一年级说起。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是柴火灶,灶台比人还高,当时只有一米多点的他只能搬个板凳站上去炒,妈妈经常跟亲戚朋友夸他是个做厨子的好苗子。到了高中,每到同学聚餐,做饭做菜的任务自然而然就交到了他的手上。后来,阿鸿接手家里的餐饮店做了一段时间,还从事了十多年农贸市场管理工作和美食夜市策划管理工作。对他来说,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5年,那时候光明夜市街初具规模,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触觉,带动一众美食商贩一起努力,让夜市一夜成名。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阿鸿,内心仍渴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店,让事业再燃一把火。2024年5月,阿鸿一头扎进“光明里”的筹备中,店里每一个档口都由他独特的“莞城胃”精挑细选,“我一定要保证这里的食物就是本土口味”。12月12日,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正式开放,阿鸿带着他的“莞城胃”和“莞城味”,也正式和街坊们见面了。阿鸿希望,在『东莞记忆』中,有更多人能尝到具有本土特色的莞城美食。
浮浮沉沉30年,莞城终于迎来了新生。
很幸运,我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尹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