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
历来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初心和使命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以来
华南理工大学主动担当、奋发作为
积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对湾区的服务力、支撑力、贡献力持续提升
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
广州白云站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后
“华工智慧”“华工力量”参与的
大湾区重大工程近日又将上新!
据报道,11日15时
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正式通车运营
这一标志性工程的背后
有着华工智慧的深度融入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和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起于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平沙镇,向西跨越崖门口黄茅海水域,终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路线全长约31公里,其中海域段长度约14公里,跨海段设置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2座主桥。
两座大桥共5座主塔,创新采用纤腰型独柱式“小蛮腰”造型,单个塔柱约90层楼高,最宽处18米,最窄处超8米。“小蛮腰”的设计不仅最大限度减少对大型货轮通航的影响,也能针对黄茅海海域台风多发的特点减弱风力的影响。其外形简洁、动感柔美,与黄茅海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地标性建筑。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粤西至珠三角区域将在黄茅海海域增添“关键一横”,填补了黄茅海海域公路网空白。从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将缩短为30分钟左右,将有力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一起,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沿海地区辐射。
自2020年6月打下首根钢管桩,到建成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在短短4年多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于碧波万里之中筑起“小蛮腰”,竖起新地标,创下跨海工程的“黄茅海速度”。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过程中
大批华工师生校友付出了智慧和汗水
他们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勇于承担使命,敢于开拓创新
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最终建成通车
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木与交通学院张肖宁教授、徐伟副教授课题组承担了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铺装设计科研与施工技术咨询项目。该项目钢桥面铺装达16.4万平方米,这也是课题组继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后,完成的又一个重大工程钢桥面铺装项目。
钢桥面铺装仍属于路桥行业的技术难题。黄茅海跨海通道采用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属于反应型高分子材料,对施工温度、时间、工艺控制要求非常高。
课题组在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铺装项目中,解决了环氧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施工缺陷、早期病害、耐久性等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大规模钢桥面铺装高分子材料科学设计、动态精准控制、高质量施工,基本消除施工缺陷及早期病害,预期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课题组为黄茅海跨海通钢桥面铺装项目的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品质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推进了行业相关技术发展。
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在黄茅海跨海通道这一宏伟工程建设过程中,大批华南理工校友投身其中,他们勇于挑战未知、甘于无私奉献,在施工现场的一线岗位上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实际行动为这一超级工程贡献才智。近日,我们也采访到了其中的多位优秀代表。
潘放: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
潘放,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10届博士毕业生,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原主任。长期从事大型工程的建设、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承担了开阳高速公路工程、包茂高速工程、深中通道工程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潘放曾经这样说过:“我在黄茅海一开始定位就很高,想办法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作为工程师的追求。”“把工程用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它就不一样了。作品不是可复制的东西,作品有它的文化价值,有它的美学追求,有它的地标性。”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自2020年6月动工建设后,潘放带领团队确立“建世界一流跨海大桥·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目标,围绕攻克世界上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黄茅海大桥建造难题,深入施工现场调研,以“大湾区跨海长大桥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并于2021年7月正式组建潘放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以来,在潘放创新工作室的主导下,黄茅海跨海通道在第三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中获得1项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在2022年交通BIM工程创新奖评审中,获得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此外,在探索特色工匠精神教育方式上,联合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累计开展岗位安全技能培训3000多人次,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取证培训350多人次,为黄茅海跨海通道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保障。
咸红伟:皮肤和路面一样由白转黑
咸红伟,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2011届硕士毕业生,担任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2021年8月入职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从事建设管理工作。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路面工程集常规沥青路面铺装、混凝土桥面铺装和钢桥面铺装为一体,咸红伟作为项目路面团队核心,深度参与了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路面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过程建设。他说:“钢桥面铺装的时候工期很紧,我们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到达现场、晚上八点收工休息,把握住最有效的施工窗口期。由于钢桥面铺装对防油防水要求严格,为了不污染路面,我们现场一百多人吃的都是包子、汉堡这种不会滴水和掉渣的食物,就是为了实现高质量铺装。”
咸红伟高效统筹组织路面建设,带领整个项目团队攻克钢桥面铺装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并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专家们的指导下,抓住有利天气窗口高质量完成钢桥面铺装任务。团队在钢桥面铺装施工中多次刷新单日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施工面积和施工长度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梁国松:高质量完成监理工作任务
梁国松,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担任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华路科技公司J2总监办副总监,2024年7月入职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负责路面铺装施工监理管理工作。
梁国松曾深度参与了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大型项目的钢桥面铺装管理全过程,具有丰富的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体系的管理经验。其作为监理团队核心,秉承“严格监理 热情服务”的宗旨,大力配合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管理中心、积极协同保利长大与肖宁道路事务所等参建单位,为项目提出有益建议、方案,共同攻克了钢桥面铺装单幅施工难度大、项目进度紧、钢桥面铺装早期缺陷多等难题;提出全流程精细化监管、联合精准管理方法,高质量完成了钢桥面铺装监理工作任务。
郁德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95后”
郁德礼,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路面方向)2023届硕士毕业生,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副主管。
郁德礼是一名“95后”,去年6月份一毕业就加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从事路面工程管理工作,参与了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常规沥青路面施工、混凝土桥面铺装和钢桥面铺装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作为业主代表的他,刚入职不久就主动请求驻守到项目施工现场,在项目工期最紧张的时刻,整个团队保持了数月的“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到达施工现场、晚上八点才收工休息”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克服了天气恶劣、作业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不利因素,最终高质量完成了钢桥面铺装任务。
一年多时间,郁德礼在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洒下了青春的汗水。从刚毕业时只会“纸上谈兵”的职场新人,蜕变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者,他为黄茅海项目呈现出高水准路面形象做出贡献,也真正体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成就感。
张飞靖:深度参与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施工管理
张飞靖,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电气与自动化专业2000届本科毕业生。
2022年3月入职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从事建设管理,先后深度参与了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施工管理,精心组织完成了黄茅海项目交安工程、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照明及隧道机电等工程现场建设。
一项项标志性工程
是华工人在时代征程中镌刻的物理坐标
也是指引广大师生投身强国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仰灯塔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前夕
一堂 “行走的思政课”在这里进行……
在咸红伟、郁德礼校友的热情接待下,师生们详细了解了建设背景、项目规划、施工进展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情况。
在现场,项目部工程师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跨海大桥的防风抗震设计、深海基础施工等关键技术进行讲解。BIM技术、智能建造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运用,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超级工程背后的智慧与创新。
近距离接触到这一超级工程,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的巨大成就。
“站在这里,我看到未来的大湾区更加紧密相连,” 参访学生感慨道,“每一处超级工程,都是土木交通人汗水的结晶。这次探访,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超级工程魅力的领略,更是对华南理工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师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了华工人科技报国的情感和行动,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传承科技报国初心
勇担强国建设使命
一代又一代华工人
融入发展促发展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为他们点赞!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土木与交通学院 广东省公路学会 中央电视台 南方+ 广州日报
图:央视新闻 南方日报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