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在总部视频分会场参加表彰大会。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的表彰决定,大会共计表彰了491个中央企业先进集体,792名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其中,国家电投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力土耳其EMBA发电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部、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运行一处2号机运行二值、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等5个集体被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国家电投国核示范工程管理处岳凯、西藏公司山南公司旦增曲扎、中国电力芜湖发电丁程剑、中央研究院核能与核技术研究所余慧、黄河公司格尔木分公司余建昌、铝电公司青鑫炭素王维祥、吉电股份四平第一热电公司张玉忠、江苏公司江苏海上风电公司葛双义、中国重燃设计研究中心吴宏等9名同志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表彰大会结束后,刘明胜与获得表彰的国家电投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交流,共同参观国家电投职工书法绘画摄影展,并合影留念。刘明胜代表国家电投党组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表示祝贺,感谢他们为能源事业和集团发展作出的贡献,并送上节日的祝福。
国家电投总助总师琚立生、蒋凯,人资部、党建部、党组巡视办、党组宣传部、群团部负责同志,先进集体内蒙古公司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山东核电运行一处2号机运行二值代表,劳动模范代表张玉忠、余慧参加上述活动。
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山东核电
运行一处2号机运行二值
山东核电运行一处2号机运行二值作为国家电投首批“示范班组”及国内首批“电力行业卓越班组”,主要负责海阳核电2号机组核能发电和“暖核一号”供热工程的运营管理工作。他们长期保持一流运行业绩,助力海阳核电成为世界首个发电超1000亿千瓦时的三代核电站;深度参与核能拓展应用,确保全国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暖核一号”安全稳定运行五个供暖季;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过程参与主泵变频器“四用一备”改造,实现三代核电主泵供电可靠性重大突破;打造“黄金人”培养模范集体,推动建立AP1000核电运行人员培养标准化制度和体系,为三代核电“黄金人”培养贡献了力量。
上海电力
土耳其EMBA发电有限公司
上海电力土耳其EMBA发电有限公司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土耳其“中间走廊”战略,建设管理着中资在土最大直接投资项目,实现中国设计、设备、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全面走出去,带动我国装备制造、能源服务、金融物流等产业输出。2023年火电发电109亿千瓦时,创土耳其纪录新高。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向火电+光伏混合能源电站转型,46兆瓦光伏年提供清洁电能7551万千瓦时。土耳其2.6大地震期间作为唯一满负荷连续运行电厂,为救援、恢复及400万居民用能提供强力保障,获土能源部及中国应急管理部充分肯定,央视、新华社及国外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阅读量超7亿次,有力宣传了中企良好形象。
上海核工院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部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是1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CAP1400的标志性成果。实施“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面对全球首个“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总承包的巨大考验,上海核工院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部坚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国之重任,高质量推进“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为我国核电高科技技术自立自强、实现中国“3060”目标再立新功。
内蒙古公司
霍煤鸿骏铝电公司
内蒙古公司霍煤鸿骏铝电公司,2002年11月成立至今,按照煤炭分级利用、煤电铝一体化协同发展思路,始终致力于循环经济建设和打造产业协同优势,已形成86万吨电解铝产能、20万吨炭素产能,180万千瓦火电装机、10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年消耗900万吨褐煤,配套监控指挥中心,具有独立运行的自备电网架构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了全国首个高载能产业清洁化发展示范区。投产以来,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电解铝绿电占比超过25%,正在推进“煤电铝”向“绿电铝”转型升级。
广东公司
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
广东公司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践行国家电投“均衡增长战略”,以三年投产900兆瓦海上风电的实干佳绩,全力锻造出一支海上“尖刀劲旅”;积极推动风电、码头等项目加速落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大基地雏形;以科技助力广东绿色发展,推进国重漂浮式海风项目前期,建设揭阳首个海洋牧场,实现广东首个5G深覆盖海风场落地。聚焦“百千万工程”,开展海洋鱼类增殖放流,选派帮扶干部支援地方,为粤东发展贡献央企力量。五年来,荣获省部级及以下荣誉二十余项。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国核示范 岳凯
岳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期间,甘于奉献、勤于钻研,组织开发的某关键设备自动焊接技术实现了行业最优的质量指标,另有多项成果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施工质量和工效,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多次获市级以上创新奖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岳凯带领团队在8049份质量计划中选择关键工序严格监督,排除某核心设备支座干涉等多项重要风险,为核电厂安全运行奠定了施工质量基础,被评为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国家电投青年岗位能手。此外,资助当地一名贫困学生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受到附近群众一致好评。
西藏公司 旦增曲扎
旦增曲扎自2010年大学毕业进入西藏公司,发扬“老西藏精神”,十几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生产、项目一线,坚定不移地践行国家电投“绿色、创新、融合,真信、真干、真成”的核心价值观。2022年,旦增曲扎主动请缨前往海拔4500米的项目现场,正逢公司札达光伏电站项目涉网验收节点,他几乎彻夜留守在零下20多度、含氧量不到平原60%的项目现场开展工作,双手双脚全被冻伤毫无怨言,最终高质量完成自治区保供项目建设任务,保障了项目按期并网。作为少数民族员工,他积极搭建项目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扬西藏公司“四有四能”企业精神,为推动项目和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电力 丁程剑
丁程剑,2012年进入中国电力芜湖发电,致力于热工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国家电投首届热控专业青工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国家电投“建功创一流”杰出奋斗者、国家电投“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2021年,为响应国家电投“绿色低碳转型”号召,他积极投身项目发展,争当排头兵。面对新形势目标任务下的“风光大考”,他同时间赛跑、与自身较量,于青山绿水间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他带领团队驻扎项目地,深入项目发展一线,主动对接协调政府部门,协助推进项目进度,不断推动项目开发、落地。
中央研究院 余慧
余慧主要从事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及项目实施等工作,负责国家能源核电软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集团级技术中心建设;牵头实施并高质量完成“核电关键设计软件应用研究与补充验证实验”等多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国防科工局核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攻关任务;带领团队历经十四载的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安全分析与工程设计一体化软件包-国家电投和弦(COSINE),解决了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卡脖子”关键问题,推动了产学研用与国际合作,促进了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黄河公司 余建昌
余建昌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常年驻守在平均海拔2900米的荒凉沙漠,从事新能源电站运维和安全管理工作,针对电站运行年限久、部分设备转换效率及可用率降低的现象,带头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和QC攻关,其完成的塑壳断路器检修防误操作装置研制等QC小组活动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和省级创新成果荣誉。近3年获得青海省“高原工匠”“技术状元”、国家电投“杰出奋斗者”“技术能手”等多项个人荣誉,带领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多项集体荣誉。
铝电公司 王维祥
王维祥在扎根基层一线的28年里,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解决多项阴极炭素工艺难题,制定的阴极和阳极混装方案,全年焙烧阳极炭块4039吨,创造经济效益234万元;参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关键设备改进及生产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自治区科研经费支持500万元。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新产品研发,牢牢守住质量底线,开展敞开焙烧炉质量攻关,降低制造成本约733万元。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王维祥用实干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吉电股份 张玉忠
2018年8月,吉电股份四平一热公司以张玉忠的名字成立创新工作室。六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完成19项创新成果,累计解决现场难题2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2023年,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2024年,他牵头研究课题《研制供热主管网数控双排气装置》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推荐优胜奖,并获得第七届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二等奖。2024年11月,他将带领团队成员代表国家电投赴斯里兰卡参加国际比赛。
江苏公司 葛双义
葛双义在江苏海上风电公司,深耕海上风电事业,领导建设3个共1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1个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功发行全国首单海上风电新能源公募REITs,企业年利润近10亿元;成功独立自主运维国家电投第一个海上风电场;着力打造“海风之梦”党建品牌,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未来,他将继续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均衡增长战略”在江苏基层企业落地开花结果贡献力量。
中国重燃 吴宏
吴宏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带领团队开展重型燃机关键部件自主设计和研制。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他带领团队完成十余项关键试验,参加关键部件自主设计体系的搭建,支撑了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制。面对自主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瓶颈,他勇于担当、义无反顾赴一线推动项目实施。2022年4月至2023年11月,他频繁辗转于三省四地,周平均行程3500公里,带领团队克服疫情、工艺攻关、质量、进度等各方面重大困难,协同产业链单位完成关键核心部件铸造工艺攻关,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自国家电力投资有限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