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杨伟奉摄影作品/有温度的叙事景观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文摘   2024-09-18 07:56   山西  

由王攀策展的摄影师杨伟奉个展作品“皇天后土.河西走廊”,将于919日在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此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诚挚邀请各位前来观展,共赴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艺术简历:

杨伟奉,1978年出生于宁夏西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内蒙古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

现为央企媒体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

其倾心摄影20余年,致力于工业人文摄影的探索。代表作有《破土的梦》,《铁一样的男人》,《信仰之美》,《百分之八十以上》,《荒漠之魂》,《城市中即将消失的工业记忆》。

曾参加大理国际双年展、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沈阳(铁西)工业国际摄影展、中国摄影艺术、丽水摄影节等。

曾荣获25届国展优秀奖、河北省影展金奖、中石油影展金奖、沈阳(铁西)国际工业展“优秀摄影师”称号,国家艺术基金纪实摄影人才资助摄影师等。

杨伟奉肖像

硬照画廊艺术家访谈:

杨伟奉:有温度的景观

镜头视野越宽广   象征着希望就越大

点击观看完整作品链接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策展人:王攀简称,摄影师:杨伟奉简称

1.:咱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了。据我所知,您一直专注从事工业人文题材的拍摄,至今已20余年,是什么让您转入对社会题材的关注呢?

:百次重复的成功,难抵一次失败的尝试。久居舒适区,易生惰性,主动思考与新的创造力亦会削弱,创作易陷瓶颈。唯有新的尝试,方能开拓视野与知识边界,不断突破盲区,使艺术创作之路更为宽广,表达与呈现亦将更加松弛自如。

©铁一样的男人/杨伟奉 作品

©百分之八十以上/杨伟奉 作品

2.王:为何选择河西走廊作为拍摄专题?

:河西走廊,独立之自然地理板块,古丝绸之路之“咽喉要道”,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2003年至2009年之间,我因油田会战工作多次往返于河北与新疆塔里木,每次坐火车路过,眼及之处皆心驰神往。

我生于黄土高原腹地,血液里流淌着西北汉子的炙热与倔强。每见此地宽广厚重之大地,便莫名激动,感觉我本应属于这里。

在拍摄的日子里,我深切体会到,不是我选择了河西,而是河西选择了我。每到一处,眼前所呈现的场景,似乎总有一种已经等我千年的感动,在拍摄之时总会于心中默语:“让您久等了”。

©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3.:您独自一人在河西创作时,带有怎样的目的和策划?每天去哪里,拍什么,有目标吗?能谈谈您创作的心路历程吗?

杨:我有着明确的创作主题,即拍出河西走廊的社会自然人文气质,但却并未刻意用力表达。我沿着河西走廊东西行走,1000余公里,贯穿南北各区域,每天以松弛之态,顺其自然,漫无目的地游走,这便是我最大的目标。

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总里程近2万公里,吃住皆在小面包车上,基本走遍了每一个乡镇。每一次按快门,皆是对眼前之景之人的一次虔诚膜拜,皆遵从“心即理”的直觉,进行格物致知、立雪求道的一次深沉感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所讲,并非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是我知行合一的具体尝试。

©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4.王:您的部分作品是对拍摄者的背影进行呈现,画面想说明什么?能谈谈吗?

杨:带有河西人背影的画面,我们虽看不到他们的脸,但却仿佛看见了他们生命的一切。这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又体现了平和与感伤、寂静与孤独并存的情感。孤独恰恰是人们生活的常态,这也是我在人物与景观之间微妙关系的一次探索。

5. 王:您通过对河西自然、社会、乡村、人文景观的深刻洞察,对普通人日常熟视无睹的景色进行凝视,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对自然之美和平凡生命进行独特理解,对艺术进行探索和实验。您的作品简单又深刻,传达出天象与心相互融合的形而上精神,透露出成熟安静思索的气质。画面大多采用了宽广的镜头语言来呈现,能说说您的想法吗?

杨:画面大多采用了较大场景和宏观视角,我希望能够表达一种意境:视野越宽广,隐喻蕴藏的希望就越大。

王:您希望作品的受众是谁?您怎么看自己的作品?

杨:我希望我的作品受众是有梦想的平凡人。我努力让作品充满力量,成为人生阶段性的一味解药,尤其是在后疫时代,给那些生而平凡的人们一丝治愈。同时,我也希望作品能够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唤醒灵魂,抚慰我们荒芜的人生。此外,我还呼吁每一个人都能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王:您在“皇天后土之河西走廊”这组作品中赋予了画面以质朴的情感和思想深度,体现出民族地域的属性和气质。您想探讨什么?

杨:我想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人类如何征服大自然,大自然又如何反噬人类;是我们离自然远了,还是自然离我们远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土地是怎样的延续关系;以及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信仰与情感归宿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哲思,我把镜头聚焦于河西走廊,以一种地形学和人类田野调查的方式,用平和的视角、敏锐和探索性的思维,聚焦于城镇的边缘地带、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边界,定格人们的生存状态,探索这里的神秘与纯净,感受着一种宁静的生命力,反映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农民与土地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

王:您此行找到答案了吗?

杨:也许此行我根本就没有找到答案。也许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吧!又或许这个答案本身就不存在。我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承上启下,让后来者寻求到答案。

王:如何能创作出好作品?您如何定位这组作品的风格?

杨:艺术创作者的成长在于认知的成长,这也是拍出好作品的本质——认真地对社会和自我进行审视。其实艺术重要的不是风格流派,而是能否真诚地表达自己。但我的作品还是更靠近当代景观摄影,我希望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

王:您认为艺术家最宝贵的品德是什么?

杨:我认为勇敢是一位艺术从业者最宝贵的品德,当然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品德。一个真正能够冲破自己内心恐惧的人,是极其强大的、专注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完成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访谈结语:

杨伟奉先生选择河西走廊作为创作主题,通过使用中画幅相机拍摄,尝试全新的表达方式,的创作理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蕴含着对创新与突破的执着追求,强调真诚与深度的表达,展现宽广视野与人文关怀,践行知行合一的艺术探索,并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这些理念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他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拍摄新领域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以新鲜感和独特性赋予作品生命力。同时,他坚守真诚创作的核心,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用质朴而深刻的语言传达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杨伟奉先生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宽广的视野,更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善于从宏观角度观察世界,用镜头捕捉社会现实和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象,同时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表达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

在创作过程中,他将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成为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种创作理念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深厚的内涵和生命力。此外,他的作品还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他通过镜头记录下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微妙变化,同时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引导观众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总之,杨伟奉先生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人性、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宽广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触动有梦想的平凡人,并呼唤环保。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叙事诗,既记录了现实的细腻纹理,又深刻反思了人性、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微妙交织。

©皇天后土.河西走廊/杨伟奉 作品

叙事摄影
既然故事选择了我,那就用影像讲好故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