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登政府新动向:国家安全备忘录背后的战略布局与意识形态偏见
【新浪】美联社12月11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已批准通过了新版本的美国国家安全备忘录。白宫知情人士爆料,备忘录里明确列出了一份“美国对手榜单”,其中4国榜上有名,先后次序依旧是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
【荣茂观察】
新批准的国家安全备忘录不仅是对下届政府提供的一种“路线图”,更是当前对抗所谓“威胁”的战略宣言。
美媒将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四国标签化为“恶霸”国家,这一做法不仅荒谬,更暴露了美国对这些国家实力崛起的恐惧。拜登政府为此祭出四招:整合内部资源、强化盟友关系、优化制裁手段、预备应对危机。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勾勒出美国将中俄朝伊视为首要遏制对象的战略意图。
然而,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中俄朝伊的合作虽在深化,却远未形成针对美国的同盟。中国的外交布局广阔而多元,不仅重视与这四国的交往,更在与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深化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绝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阵营,而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格局。
美媒对中国的“恶霸”指责,实属无稽之谈。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未曾主动挑起战争,更未无端对他国实施经济制裁。相反,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干涉他国内政,滥用制裁手段,其行为才更符合“恶霸”的定义。
拜登政府此举,不仅暴露了其冷战思维的根深蒂固,更在任期即将结束之际试图挑起意识形态的对抗,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中国始终愿意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与美国展开合作,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与强权。将中国简单框定在中俄朝伊之列,不仅是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误解,更是对美国自身国际角色的错位认知。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俄罗斯对中国的坚定立场:梅德韦杰夫访华及两国关系的深化
【环球时报】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12月11日抵达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工作访问,这是2022年12月后梅德韦杰夫再次访华。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梅德韦杰夫。梅德韦杰夫表示,统俄党愿通过俄中执政党对话机制,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及青年等交流,加强爱国主义等传统价值观教育,促进两国关系长远发展。俄方积极评价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关注中国和巴西等国提出的“和平之友”小组倡议,愿积极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
【荣茂观察】
梅德韦杰夫在此次访问中明确指出,某些西方势力试图分裂中俄关系的企图将愈发猖獗。这无疑是俄罗斯对中国展现出的坦诚态度,明确划定了中俄关系的底线,并将其作为外交战略的核心。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美国政治变动引发外界诸多猜测,其中关于“联俄抗中”的说法时有耳闻。尽管如此,俄罗斯因长期遭受西方制裁,国内亲西方势力有所抬头,但在这般复杂微妙的局势下,俄罗斯仍然选择打开天窗说亮话,坚定地向中国展示了其“向东看”的决心。
当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布局,主要聚焦于东向和南向。在东向战略中,中国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南向战略则延伸至中东、地中海乃至非洲。叙利亚在俄罗斯南向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俄罗斯在叙利亚投入了大量军事资源,建立了多个军事设施,以强化其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然而,叙利亚局势的动荡对俄罗斯南向战略构成了挑战,通往非洲的陆路通道受到威胁,部分军事基地也面临反对派的压力。尽管如此,俄罗斯仍在努力维持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并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
普京深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叙利亚方向的挑战让其更加坚定了东向战略,即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决心。于是,梅德韦杰夫紧急访华,承载着多重使命,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确保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不能有丝毫松动,反而要更加紧密无间。他此行的坦诚表态,无疑体现了俄罗斯对中国的重视和依赖。
实际上,只要俄罗斯能够准确把握局势,对中国保持坦诚,并愿意开放更高层次的合作,中俄两国就能始终保持高度战略互信。美国等西方势力妄图施展“联俄抗中”的阴谋诡计将难以得逞。中俄两国在共同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总之,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共进,坚定地对抗霸权行径,共筑和平稳定、公平正义的全球新秩序。我们期待俄罗斯能够言行一致,共同推动中俄关系向前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新信号
【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李强作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荣茂观察】
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高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与调整策略的规划。此次会议不仅明确了面对内外部挑战的决心,还展现了政府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以及改善民生福祉的多方面考量。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这些都对中国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内部而言,消费动力不足、企业运营成本高企、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日益凸显,表明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阶段。与去年轻描淡写地提及需求侧问题相比,今年会议直接承认并强调了困难的存在,这种转变预示着政策导向将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在内需扩张方面,政府提出了包括稳定房地产市场在内的多项措施,旨在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稳增长目标外,会议特别提到了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希望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意图。特别是关于物价稳定的表述,暗示了政府有意结束通缩局面,并推动价格水平合理回升,即实施再通胀政策,以促进经济活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态度,意味着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息或采取其他手段保证市场流动性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上,提高赤字率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显示了政府愿意承担更大财政责任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视未来几十天内国际局势的演变而定。
此外,会议还强调了供需两侧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向需求侧倾斜的趋势明显,这意味着未来将更重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鼓励生育等惠民生政策也将得到加强。同时,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最后,为基层减负、强化干部执行力以及加强预期管理等措施,体现了政府致力于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的决心。
综上所述,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既是对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虽然部分人士可能认为会议缺乏具体数字指标,但从长远看,这些原则性的指导方针为后续政策制定留下了灵活空间,也传达了政府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而且根据逻辑推演,我们仍看到了政策的决心与表态背后的力度增强。现在的市场易涨难跌,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催化剂将一波接一波。因此,我们无需悲观,静待花开,相信在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中国经济有望在新的一年里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