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草地分兵,这4位中央红军名将“站错队”,后来结局如何?

文摘   2024-11-05 06:25   江苏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的首次会师,本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盛事。两支革命队伍的汇聚,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统一战线的巩固。然而,张国焘的出尔反尔和分裂行为,却给这一历史时刻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既想利用中央红军的实力来壮大自己,又妄图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在“草地分兵”的关键时刻,四位出身中央红军的名将,竟意外地选择了跟随张国焘,他们是谁?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结局?

第一位:罗炳辉,英勇的殿后将军,却曾一时迷茫

罗炳辉,这位在红九军团中担任军长的英勇将领,他的部队总是冲在最前线,为中央红军主力保驾护航。长征的艰苦与危险,他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为深刻。然而,正是这种生死与共的经历,也让他对中央的某些军事决策产生了疑虑和不满。

在卓木碉会议上,罗炳辉的不满终于爆发。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央决策的不满,而这一切正中张国焘下怀。张国焘趁机“重用”他,试图拉拢这位英勇的将领。然而,罗炳辉并非糊涂之人,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罗炳辉逐渐冲抵了之前错误的影响,甚至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担任了新四军副军长的重要职务。然而,天妒英才,这位英勇的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因病逝于山东根据地,未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他的离世,不仅是党和军队的巨大损失,也是革命史上的一大遗憾。

第二位:何长工,从秋收起义走来的老革命,却曾一时失足

何长工,这位革命早期的杰出人物,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他的革命经历丰富而传奇,是党和军队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在长征途中,他却一时失足,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当时,他与罗炳辉是军政搭档,共同负责红九军团的领导和指挥。然而,在张国焘的蛊惑下,他竟表态支持了分裂做法。这一错误选择不仅让他失去了党和军队的信任,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

部队抵达延安后,何长工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真诚悔过。中央领导念及他过去的贡献和真诚的态度,接受了他的检讨,并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此后,他调离了一线部队,长期从事后勤和教育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虽然个人发展受到影响,但至少职务级别和个人待遇不低。

第三位:李卓然,曾经的力挺者,却犯下糊涂之错

李卓然,这位曾任中央红军红五军团政委的将领,在革命早期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觉悟和领导能力。他曾在毛主席早期遭遇困难时多次不避忌讳地力挺伟人,为党和军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1935年的关键时刻,他却犯下了糊涂之错。他被张国焘利用,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干部,并一度晋升至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高位。他的这一错误选择不仅让他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也让他在政治生涯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污点。

建国后,虽然他的最高职务为中央组织部部长,但这一错误选择始终成为他政治生涯的一个污点,让他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默默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第四位:邵式平,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始人,却留下遗憾

邵式平,这位曾与方志敏烈士齐名的中央红军干部,是闽浙赣根据地与红十军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革命经历同样丰富而传奇,为党和军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1935年8月的关键时刻,他却两次公开发言,表态支持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这一错误选择不仅让他失去了党和军队的信任,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为江西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选择,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在65岁时,他病逝于南昌。他的离世不仅让党和军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干部,也让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的遗憾。


战争年代的立场问题严肃而复杂。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奋斗,但也在不断地面临着选择和考验。“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官兵来说,他们或许更多地是受到了张国焘的蒙蔽和影响,因此中央对他们的处理相对宽容。然而,对于中央红军出身的干部来说,出现这种问题则显得更为严重。

除了早逝的罗炳辉将军外,其他三人都活到了建国后。他们的职务普遍不低,但共同特点是“远离军权”,没有一人获得军衔。这一处理结果不仅体现了中央对错误选择的严肃态度,也体现了对革命干部的爱护和关心。


历史迷踪
解读中国近代史,探寻民族命运转折点,重温历史风云,感悟先辈精神,启迪未来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