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修文县海马孔村:何家洞里的百年引水“接力”

创业   2024-11-27 16:40   贵州  


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有一个叫何家洞的溶洞,里面有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标语,以及长约750米的混凝土引水渠,见证了百年来当地数辈人“接力”凿洞引水的辉煌历史。


地处乌江上游的六桶镇海马孔村,村子后方悬崖峭壁之中隐藏着这样一个溶洞:洞口冬季干燥,雨季悬挂着白练般的瀑布。洞腔幽深狭长,挂满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地面有一条高约1米、宽约1.2米、长约750米的引水渠,直抵溶洞最深处。引水渠内躺着一条细长的水管,从溶洞深处引山泉水供当地人畜饮用。

洞口附近,有一处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洞厅,底部岩石上有碓窝等前人活动的痕迹;洞壁上有很多模糊的宣传标语,当地村干部根据标语内容推测,应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用红色颜料书写而成。贴近洞口的石壁,有一块长约50公分、宽约30公分的方形摩崖石刻,整体凹进石壁3公分左右,其上方刻有“永垂万古”4个大字,其碑文模糊不清,落款处隐约能看到“民国十三年”等字样。

“这应该是一块功德碑,小时候我们就见到了。听老年人说,何家洞以前有一户姓何的人家在这里住过,后来不晓得搬去哪里了。很久以前,我们这里长年干旱,老前辈们就来打这个洞引水,这一帮老人在洞口石壁刻了这块功德碑,现在100多年过去,已经看不清楚上面的字了。”海马孔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连生介绍道。

据悉,六桶镇境内长年干旱少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寻找水源、兴修水利的历史。其中,海马孔村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何家洞下方、乌江岸边的悬崖上,距离江水有200多米垂直距离,以前村民世世代代守着奔腾的乌江却吃水困难,祖祖辈辈都在寻找水源。

何家洞内百年前开凿水渠的事情,志书上未见记录,仅有这块充满岁月痕迹的功德碑,见证了先辈们的历史壮举。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地党员干部又多次组织群众到何家洞内凿洞引水。《修文县六桶乡志》记载道:“何家洞位于复兴、联合、顺江三村交界的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每到雨季涨水期,一条白练挂在岩壁上,瀑布水花飞溅,响声隆隆。一到打田插秧的季节,顺江、海马都指望这条瀑布。从1965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顺江、海马两村村民就积极投工投劳,打洞修渠引水灌田。2000年,修文县移民办又拨款资助,村民投工投劳,清除洞中淤泥,启开水源,凿出一条800米的主干渠,使洞中泉水潺潺流出。”

但是,由于何家洞枯水季没有泉水流出,洞腔后来又被泥石堵塞,为进一步攻克人畜饮水难题,十三年前的冬天,原村党支部书记焦开祥带领当地村民,再次拿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冒着严寒,历时三个月,在何家洞内彻底凿通750米左右的“生命渠”。

“当时打这个洞的原因是,一到天干,我们这个地方不分老少,有的在枯井边守水,有的去泥塘里挑水,我看到村民吃水非常困难,于是动员大家支持工作,一起来重新开辟这个洞。”获评2023年第四季度“贵州好人”的焦开祥回忆道。


“当时是2011年冬天到2012年春季,老支书焦开祥带领村民重返何家洞,大家分做两班倒,乘着枯水期和农闲时间打洞修渠,白天、晚上不停地利用钢钎、铁锤凿洞,打了750米左右,才把水源探到,然后利用50管将泉水从洞底引出来,供应我们全村的人畜饮水。”张连生说,后来,又通过本届村两委干部“接力”,将引水渠拓宽、巩固、硬化,何家洞的山泉水最终经过管网,长年稳定流入千家万户。

海马孔村依山傍水,峡谷风光奇绝,长年气候温和,游客众多。现在,有了可靠的水源,村“两委”干部甩开膀子,正在推进农旅融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里程大踏步前行。

“接下来,我们海马孔村一方面将围绕旅游产业这一块做文章,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将利用低热河谷的地理优势,发展壮大枇杷等早熟水果产业。”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平说。

作者:姜继恒 张舰

编辑:刘珊珊

责编:李忠玉 王   艳

编审:张德全 王   模



爽爽贵阳 心学修文
修文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