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赞助单位广告
五台县历史悠久,西汉置虑虒县,筑城于当今的古城村之北,古城残址尚在。晋代五台县废,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复置驴夷县(一说虑虒县)。
北魏时期
据传,北魏复置县时,要弃西汉的旧城,新县城址规划在今茹湖所在的濮子坪。新城已经打橛播线,待择日动工。谁料想一夜之间,由五台山的狐仙爷将橛桩神秘地移往当今所在的城址。惊诧之中,主政者顺神举,依天意,在现今城址依狐仙移概而播线、祭祀,焚香设供,选吉日破土动工。因为狐仙一夜神秘引橛移城,所以初建的驴夷县城称为“狐引城”。称为“狐引城”的驴夷县城坐落在与古城相对峙的虑虒河西岸,东、南、北三面陡崖,城垣周长1500米有余,东、南、北三面环水,置南北西城门,唯缺东城门。
五台县古城墙
为何唯缺东门呢?相传狐引新城主体建成后,接着建城门。城西临沟,地势较平坦,西门置吊桥,一举建成。东、南、北三面据陡崖,又在南北破陡崖,拓出路建成了南、北二城门。最后要建东城门,比建南、北城门显得工程尤为艰巨,特别是时令已临秋末。工匠们照例破土施工,地基挖在三尺时,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离封冻将近五十日的三尺地表下,挖出一个斗大的“怪物”。“怪物”头朝西,尾向东,头尾鲜明,有脚有翅。“怪物”有腿不动,有翅不张,一副静态,众人谁也不识为何物。有的说像个大蚂蚱,有的说像个大苍蝇,有的说像扑灯蛾,众说纷纭。
县衙
施工头立即奔县衙报告县太爷,县太爷得讯道:“不要操之过急,待我现场看过再做定夺。”县太爷去工地看后也十分惊疑,一时难以论断,于是召集县备见多识广的人共同辨认。经过共同“会诊”,最后认定“怪物”为一只产卵后还具生命力的大蝉。怪就怪在它比生活中的蝉要大几百倍。把大蝉肚皮翻过来仔细察看,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大蝉只长着三条腿。县令凝神思考:蝉是昆虫,世上昆虫无数,多为六条腿,这只奇异的大蝉竟生三条腿,这是为何?县令为解其秘,命工匠们把大蝉依挖到时的位置方向,原样放好。
这时,县令的心情时而激荡,时而平静,他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双眉紧锁,冷静思考一番后,豁然开悟,脸上绽放出笑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提高声音告知大家:“工匠们!将大蝉归原地原位原方向置放土封,挖开的地基原封回填,立马停工,东城门不再建置。驴夷城门的建造,到此宣告竣工,工匠们结账回家。”在场的人听了都莫名其妙,迷惑不解。
县太爷
众人都想问一问其中蹊跷,只听得县太爷一字一顿地讲出了一番话:“蝉乃典籍中颂扬的吉祥之物,有灵气,施工见蝉乃吉祥之兆。难怪今晨县衙门喜鹊不断叫枝头,这叫驴夷县大喜临城。”县太爷又做了具体分析:挖到的大蝉头朝西,尾向东,乃意在城中人到此止步。蝉显示三条腿,象征驴夷城该置西南北三城门。蝉卧东城门建址,表示不要建东城门。众人听后恍然大悟,不建东城门原合天意,人们纷纷赞同县太爷有才学、识天意而又当机立断做决策,不愧为一县之首,工匠们七手八脚将挖开的东城门地基并大蝉原位封平,复其原貌。
后来,县太爷备供灯香等祭品,择吉日吉时率县衙群僚在原定的东城门祭祀,念诵佛经,叩谢天意,并昭示驴夷全境百姓:驴夷县建城经几年来的努力,到此整体告竣。驴夷县城别号初称“狐引城”再添新别号“蝉城”。这就叫开工在“狐引城”,竣工在“蝉城”。
明朝万历年间
到了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李养才在东城门址主持修建了一座东城楼,上置钟、鼓,俗称钟鼓楼,因城楼设计得像一只将要起飞的凤凰,故得名“起凤”。“起凤”还有一层暗藏的意境:蝉、凤皆属佛经所颂吉祥物,蝉卧之地凤又起舞,更使五台山绽放光彩,增添神韵。
凤凰岭
“起凤”另外还有一层鲜明的寓意,东城楼斜对千仞奇峻的大东山——凤凰岭。每当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明月从凤凰岭冉冉升起时,起凤楼在皎洁的月光下,俨然是一只凤凰振翅欲飞,象征五台兴旺发达。是夜,五台知县要携夫人儿女,上起凤楼欣赏明月生辉、花灯吐艳。而今那楼啊、凤啊已不复存在,只有那东山的凤凰岭依然展着双翅,永远傍着五台城。(文/王隆和,图/胡立成)
来源:五台人文拾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合作:请添加微信cbm0323c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