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地,进一步压紧压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顺义区应急局从《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工作指南》中选取安全管理重点事项的解析,具体包括落实步骤、方法、要点和关键等内容,借助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打造了系列普法专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法律责任”的脉络进行普法,旨在指导中、小、微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便生产经营单位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实质。
一、什么是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特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是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有时也称为安全生产风险。
安全风险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有时也称为危险源、安全风险点、危险有害因素等。安全风险源可能是设备、设施、材料、装置、工作场所的物理状态、作业环境、工作区域、作业活动行为及人的因素等。
二、为什么要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辨识始于任何新工作场所、设施、产品或组织的设计阶段,随着设计及运行持续进行,贯穿生产经营单位整个生命周期。
风险辨识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认识工作场所中的安全风险,以便优先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安全风险。
风险辨识是生产经营单位一切安全管理工作的源头,通过风险辨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包括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工程技术措施等,这就是所谓的第一道防线。
三、如何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一)开展方法
第一步:辨识风险
1.将各场所/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作为基本的辨识单元,以确保风险辨识覆盖本单位及相关方作业的所有场所、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
2.对已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筛选、排除和调整,形成风险辨识清单。
第二步:确定等级
1.风险评价方法包括:
(1)风险矩阵法(RP法):通过历史发生概率、现场管理水平和应急承受能力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人员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保障损失四方面分析后果严重性,最后通过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结果组合成的矩阵判定风险等级。具体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规范》(DB11/T 1478-2017);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请扫码阅读):通过确定风险导致事故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事故后果严重性C,再将三者相乘,得出风险值D,并根据D值确定风险等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3)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风险评价方法;
(4)上级单位要求的评价方法。
2.风险要进行分级,如红、橙、黄、蓝四个等级。
第三步:清单建立
1.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清单,清单中至少包括:
(1)风险所在场所/部位;
(2)风险描述;
(3)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
(4)风险评价过程;
(5)风险等级;
(6)控制措施。
2.各生产经营单位可参考某单位办公室职能部门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清单。
第四步:管控措施
1.按照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类型制定控制措施。
2.制定管控措施时按照消除、替代、降低优先顺序进行考虑:
(1)停止使用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质替代;
(2)改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
(3)改变工艺减轻危害性;
(4)限制危害;
(5)工程技术控制;
(6)管理控制;
(7)个体防护;
(8)其他。
第五步:警示告知
1.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绘制风险分布图。
2.重点岗位编制风险告知牌,在现场张贴公告。
第六步:动态预警
1.安装监测报警装置,对事故风险进行预测报警。
2.对风险实施动态管理。
第七步:应急管理
1.根据风险评价,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2.配备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人员、应急装备和物资等。
3.具体要求见本指南“应急救援”部分。
(二)注意事项
1.风险辨识时除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外,对管理因素也要进行辨识。
2.可接受的风险不需要纳入风险辨识清单。
四、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一)、安全风险不辨识、不管控,将面临行政处罚。
(二)、安全风险不辨识、不管控,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
说明:若文中内容与法律法规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请以法律法规为准。同时由于时间和水平的有限,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来源:综合执法大队 王麒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