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年轻时,我们总是热情交友,逢人便推心置腹,与人交杯换盏。
有时候,朋友多了路好走;可有些时候,圈子大了也多纷扰。
中年方知,真正的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人活一世,最要紧的,不过自己而已。
学会节能社交,远离负能量,守好自己,才是中年最好的活法。
1
只筛选,不改变
苏轼曾言:“相识满天下,不如知己三两人。”
真正的社交,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深度。
频繁的社交活动和酒宴反而会耗尽你的精力,降低你的生活品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追求。
不必强迫自己迎合他人,当价值观冲突时,转身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不要试图改变他人。
张爱玲与潘柳黛曾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
张爱玲对潘柳黛的才华颇为赞赏,邀人来家里做客时,一度将她奉为座上宾。
然而,潘柳黛对张爱玲的行为方式并不认同。
出于嫉妒心理,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张爱玲的私事,不断地进行挖苦和讽刺。
她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在这些人中,张爱玲的性格算是比较古怪的。为人自视甚高,即便是鲜花和明月,她也认为不足以衬托她的高贵。”
这番话让张爱玲意识到与潘柳黛的友谊已经走到了尽头。
数年后,张爱玲移居香港,当听说潘柳黛也在那里时,她只是冷淡地回应:“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
古语有云:“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年龄越大越明白,有些人注定不同路,再怎么努力改变,也终将陌路。
你不可能将一个不合适的人变成你的命中注定,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
避免这种无谓消耗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开始就筛选出正确的人。
与合拍的人相处,与同频的人同行。
不要害怕失去一段关系,也不要害怕一个人的孤独。
走过这段旅程,你终将遇到更适合自己的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2
只远离,不争辩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曾问蔡澜:“老师,面对他人的非议,我该怎么办?”
蔡澜只回复了他四个字,“不理,没事。”
面对无理取闹的人,最好的策略就是不予理会。
曾国藩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学习时,曾因在窗边读书而被室友抱怨遮挡了光线。
他没有争辩,只默默地搬到了床边继续学习。
几天后,室友又抱怨他在床边读书声音太大,影响休息。
对此,曾国藩也没有反驳,而是从大声朗读转为默读。
后来,曾国藩成功考中了举人,而他的室友成了无名之辈。
人到中年,对于不值得的人和事,我们应该学会不闻不问,不视不见。
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对生活的热爱中去,才是最大的清醒。
1917年,胡适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他提倡使用白话文来取代传统的文言文。
国学大师黄侃对此持反对意见,经常在公共场合批评胡适,甚至在课堂上也不放过机会。
黄侃曾讽刺胡适说:“如果你真的要推广白话文,你的名字‘胡适’就不合适了,应该改成‘胡到何处去’。”
在讨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缺点时,黄侃举例说:“比如,如果胡适的妻子在家乡去世,家人需要发电报通知他,用文言文只需四个字‘妻死速回’;而用白话文则需要写‘你的妻子去世了,请你赶快回来’,字数多达十一个字,电报费用是文言文的两倍。”
面对这样的讽刺和羞辱,胡适只一笑而过,没有对此进行任何争辩。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白话文的事业中,致力于推广“生动的文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8年,他编写的《白话文学史》出版后,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常言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步入中年,每个人都应专注于各自的生活重心。
观点不合,只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去驳斥对方;
当立场有差异时,我们应致力于沟通,而不是辩解。
懂你的人自然明白你,不理解你的人,费尽口舌也无济于事。
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这才是中年人的成熟。
3
只随意,不强留
《增广贤文》有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无论是人还是事,都不应过于执着,强求不过苦果。
相遇了就抓住,失去时就放手。
人生变化莫测,你要学会坦然接受。
一切相遇与别离,成功与失败,不过俗世是虚妄。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多年,历经世态炎凉,生活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忠诚地跟随着他。
有一次,重耳陷入绝境,生活已然是山穷水尽,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以供重耳充饥,帮助他渡过难关。
数年后,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他感激那些在他流亡期间支持他的人,对一直陪伴的忠臣们进行了封赏,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并不看重名利,他厌恶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因此选择带着母亲隐居山林。
晋文公得知后,深感懊悔,亲自请求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决心已定,不愿再出山。
晋文公为了迫使他出山,甚至下令放火烧山。
结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山中抱树而亡。
俗话说:“缘来缘去皆天意,缘深缘浅皆宿命。”
到了中年,方才领悟:人与人渐行渐远,是生活的常态,无人例外。
人生百年,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处着处着,就淡了。
想走的人留不住,想留的人不会走。
当缘分走到尽头时,不必遗憾,也无需强留对方。
与其纠结于过往,不如学会顺其自然,放下心中的执念。
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好,自有另一番天地等着你。
▽
《易传》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共鸣源于相似的声音,和谐来自相投的气息。
只有同频共振的灵魂,才能长久相处而不生厌。
人到中年,我们应当学会简化生活。
摒弃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你会发现,生活反而越来越好。
时间宝贵,应该留给自己,留给那些相处起来感到舒适的人。
愿你余生随遇而安,有三两知己相伴,生活如沐春风,日子愉悦舒心!
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