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一些年轻人尝试在评论区不断留言“我好穷”“买不起”“太贵了”等,通过建立“人设”来反向驯化算法,从而影响算法推送。有平台用户称自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原本4000元的机票竟能省下近一半的价格。
对着手机反复“哭穷”,价格真能便宜?有专家直言,在软件算法彻底公布前,其实很难靠逆向工程的方式分析出真正的算法逻辑。个别案例或许存在“撞大运”成功的情况,但实践的人多了,软件也会优化和调整算法。有人忙着“哭穷”,有人热衷分享经验,看似热闹的“反向驯化”背后,是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是对“大数据杀熟”的不满。
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钱;网购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同样是消费,会员价反而更高……近年来,“大数据杀熟”备受诟病。“大数据杀熟”是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价格歧视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对于相同产品的不同价格设定,有商家解释为“差异化营销”。纵使边界较难厘清,但毋庸置疑的是,所谓的“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借口和挡箭牌。
想要“用魔法打败魔法”,“土办法”或许有用,但不是治本之策。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算法不是“算计”,期待在常态化监督治理和平台自律之下,大数据算法可以更加向上向善、循法而行,使网络消费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策划:杨新顺 宋胜男
文字:刘丹
视频:李唯祎 李宗奇
编辑|王芳 李金凤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