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保障民生的根本
为什么国家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4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816亿人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比2022年增加约2400万人,连续5年出现增长。纵观当前全球形势,极端气候增多、地缘冲突加剧,许多国家面临粮食短缺、市场供应乏力等问题。
然而,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老百姓从未担忧过食物短缺等现实问题。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在中国,没有为吃不饱饭而担心过。事实上,我们不是处在粮食安全的时代,而是处于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的国家。
实际上,2021年我国进口粮食也超过1.6亿吨,粮食对外依存度达到19%。近些年对外依存度有所降低,但大豆,棉花等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
202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
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频发,年受害面积3亿亩,农药化肥使用量占全球总量30%,单位面积农药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农药利用率36.6%,远低于欧洲的55%,大部分农药进入水体污染环境,进入土体影响下茬作物。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
不断加剧的农药使用,使得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给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堪忧,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等是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因施用化肥而导致的镉污染约占55%左右。
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迫切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重大创新性技术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重大突破性优良品种供给不足。农业生物技术引领新一轮农业科技变革,成为驱动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技术。
种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必须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常规育种面临的瓶颈
近年来,作物育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高产高效、优质功能型等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进入平台期,进一步提高单产难度加大,急需寻找新的增产技术途径。
前面讲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重大优良品种的选育离不开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保障粮食安全师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作物育种技术
#
提升农业竞争力也是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使得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抢占生物育种技术的制高点,国家可以增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抗虫棉花的选育
#
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也是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的重要背景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需求。生物育种技术通过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
推动种业技术创新是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突破了传统育种的瓶颈,提高了育种效率,推动了现代种业的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支撑,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推进育种高效化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被视为“育种史上革命性的事件”,高效实现多基因有效聚合,育种效率可以提高60%-150%。跨国公司孟山都、杜邦先锋等种业集团建立工程化应用平台,率先创制出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等,并大规模的进行种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
基因编辑技术推进育种精准化
基因编辑技术是革命性定向精确修饰技术,在动植物遗传育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比如齐禾生科通过对大豆内源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进行精准编辑,成功培育出高油酸大豆P16。这不仅优化了大豆的油脂组成,使大豆种子中的油酸含量提升至80%以上。今年5月29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其获得监管豁免。这展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育种方面的巨大潜力。
#
科技创新引领国际种业发展
通过生物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交叉融合,驱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加速农业生物技术升级换代,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工厂化产业革命。聚焦农业生物战略物种,拓展技术路径,打造竞争优势,抢占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制高点,把握生物种业发展的主动权。
来源:稻亦有道
(欢迎乡村振兴产业链公司、企业、老板、创业者、专家、渠道商等人士扫码加微信进群,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创新与落地)
(第二批数农俱乐部成员报名,请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