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走近非遗 寻访古技

政务   2025-01-09 19:08   陕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呈现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重要载体,依据临渭区文旅局最新数据,临渭区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

      近日,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守护好国家和民族文化根脉,依照省、市检察机关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安排部署,临渭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崔宏武一行实地寻访临渭区秦源影雕黑陶、关中二胡、岭南根雕、中医骨诊疗法等4项非遗项目工作场地,同非遗传承人深入沟通交流,了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及利用情况。

      秦源影雕黑陶于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黑陶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罄”的艺术特色,在烧制完成后加以雕刻,雕刻图案在延续和发展仰韶文化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基础上,采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使整体造型与图案浑然天成,目前已形成收藏类、纪念品、日常生活类三大产品类别。

      岭南根雕于2010年列入渭南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根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岭南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树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为艺术创作对象,经过匠人构思立意,因材施艺,通过雕琢、磨制等技艺加以加工和处理,在强调根的自然形态基础上,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

      关中二胡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渭南市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关中二胡又称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来,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关中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中二胡继承传统的二胡制作技艺,又按照现代二胡演奏要求,对琴筒、琴杆、琴轴改型,使得每把二胡兼具音质浑厚、纯正,音域宽阔、通透、音色甜美、圆润之器乐之美和外观精致、用料讲究的艺术收藏之美。

      中医骨诊疗法于2015年被列入渭南市第四批非遗名录,中医骨诊疗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属于祖国医学中医正骨范畴,即医者采用对脊柱上特定穴位及压痛点进行弹拨、点按、推拿、针刺等医疗手法,实现对脊柱相关疾病及软组织疼痛的诊断和治疗,在传统骨诊疗法基础上,传承人吸取各家中医之所长,并将经络腧穴理论、脏腑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同现代解剖学和脊柱生物力学等相结合,传统医术同现代医术相结合,推动中医骨诊疗法创新发展。

      走访过程中,崔宏武检察长同传承人深入交流,在向传承人详细介绍了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后,重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存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相关部门的补助和政策支持是否落实到位、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对检察机关助力非遗传承有何诉求等方面问题进行详细了解,针对传承人提出的非遗制作工艺传承断代,工业化冲击等问题,崔宏武检察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积极探索“非遗+”的商业发展模式,通过文旅结合、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及研学实践平台、非遗进景区、进校园、借助电商平台推广等形式,扩大非遗文化知名度、影响力,进而促进非遗文化展现魅力,走向群众,融入日常。二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要努力借助现代技术和工具为非遗文化注入活力,实现传统非遗的“自我造血”。三是检察机关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推各项非物质文化有更广阔舞台、更平等的机会实现更长久的发展,针对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临渭区人民检察院将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同时欢迎各位传承人与临渭区人民检察院加强联系,双方协力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工作中,临渭区人民检察院将牢记文化传承使命,践行文化传承职责,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将寻访、办案、传承融入日常,推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供稿:刘景

编辑:宋梦元

审核:张峰


临渭检察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检务公开,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