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煮食、搅拌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当驻村工作队员走进养鸡场时,老卢正在厨房里忙活着给他的200多只鸡做“晚餐”。
62岁的老卢是平河村委会上平河村民小组人,祖辈都以务农为生,因发展动力不足,脱贫攻坚时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为了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老卢萌生了办养鸡场的想法,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提前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距离集镇3公里的上平河村,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树木茂密,流水潺潺,生态环境良好,为土鸡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养,自家的林地便成了养殖区域的首选。
砌围墙、盖鸡圈、打鸡舍……平日里,老卢除了种地,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养鸡场。虽然已经62岁,但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奔走在鸡场里。一把粮食撒下去,大鸡小鸡围拢过来的场景让他觉得幸福又充实。“我每天都要过来转转,一天不来心里都觉得不踏实”,由于长期与土鸡打交道,什么时间打针、什么时候出栏、什么时候下蛋,他都一清二楚。
养殖初期,由于经验不足,饲养品种单一,加之土鸡生长周期缓慢,购买量大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卢带着大儿子调研市场后,养殖品种和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几年下来,“鸡倌”这个新身份不仅让老卢一家每月可以多2000元的经营收入,还让他对做生意这件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起初,都是等客上门,若是遇上严寒的天气,销量也随之遇冷。听取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后,老卢的大儿子主动了解互联网,拓展线上下单,送货上门业务。这样一来,不仅销量比之前增加了5%,通过流动的宣传,“老卢养鸡场”也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
攀谈间隙,手机那头又有新订单的讯息传来,“送5只3斤左右的土鸡到餐馆”“老卢,明天给我准备1只大公鸡”......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购买土鸡的需求只增不减,选择网上订购的人也越来越多,高峰期每天最多要送三次“外卖”。
“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经常上门帮我们想对策,出主意,国家又给我们推出好的贷款政策,这样我们也有底气把鸡场再扩一扩,争取早日致富!”当问到下一步的打算时,老卢一边笑一边说着新的想法。
国门平河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