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一座人民城市的一天

时事   2024-11-21 09:10   辽宁  


一座城市建设得好不好、美不美,要以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成为众多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那么,如何让城市焕发精致之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11月20日,记者走进了9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看看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是如何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如何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如何体验着城市中的温暖,如何演绎着自己的快乐生活的。



5:30 立山区深沟寺北国知春小区


蔡昌喜在早市吃早餐。


今年65岁的蔡昌喜退休后,除了喜欢晨跑,就是爱逛早市。他家住在北国知春小区,近几年,周围几个高档小区的建起,让他觉得周边的环境变化很大。“现在咱们深沟寺地区环境越来越好了,依然不失人间烟火气,我就爱逛附近的深沟寺六区早市。”蔡昌喜说。


每天跑完步,蔡昌喜就会到附近的深沟寺六区早市逛逛,吃点早点。走进早市,一下子就被热闹包围,各色蔬菜瓜果、猪牛羊肉,还有一家挨着一家的早餐摊,呼呼的冒着热气。早上7:00,正是早市热闹的时候,蔡昌喜今天打算吃大饼豆腐脑。“这里好几家早餐都好吃,大饼豆腐脑、酸汤子、羊汤都挺好吃,我平时换着样吃,这4块钱的大饼、2元钱的豆腐脑吃得很饱。”他说。


六区市场上世纪90年代成立,在深沟寺地区特别红火,由两条南北、东西走向的街道交叉形成。2019年,深沟寺街道对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环境越来越好,150多个商户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所需。市场内不少小吃也特别有名,吸引不少其他地区居民开车来这里逛。


吃完早饭,蔡昌喜准备到他经常买牛羊肉的店去买羊蝎子为晚饭做准备。一边走,蔡昌喜一边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感特别强,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便利,想要好的城市环境也有,红火的生活气息也有,真是特别好。”

7:50 每一天见证鞍山西站的蝶变


改造后的鞍山西站。全媒体首席记者 丛楠 摄


对沈阳人李沐遥来说,鞍山的美好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具象化起来的。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她看到了鞍山为蝶变所付出的努力,也让她这个外乡人看到了鞍山发展的潜力。


2024年2月,因工作调动,李沐遥来到鞍山工作。从那时起,她开启了每天沈阳、鞍山两地之间的通勤生活。


工作日早上,她乘坐7:12的高铁,在7:50左右到达鞍山西站。出站后,打车穿越半个城市到位于站前的单位上班。下班后,打车从站前赶到鞍山西站,然后乘坐晚上5:30之后的第一班高铁回到沈阳。就是在一来一回之间,李沐遥与鞍山西站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鞍山西站改造的见证者。


她还记得,2月份第一次从西站出口出来的时候,西站广场还用围挡围着。打车区有的时候秩序不太好,偶尔会碰到发生争执的情况。“但现在鞍山西站广场及道路焕然一新,真的是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李沐遥说,西站广场前建设了漂亮的中心景观带,带有无障碍设施的卫生间已启用,停车场规范有序。“乘出租车排队挺规范,司机没有拒载的,还有直达站前的公交车。”


在李沐遥眼中,鞍山西站不仅仅是一个出行的中转站,更是鞍山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里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体现了鞍山这座城市对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民生的高度关注。


如今,李沐遥已把鞍山当成了第二故乡,她对鞍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期望。她希望鞍山能以鞍山西站为起点,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鞍山的魅力与温度,让外地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家的感觉,真正融入鞍山的发展激流中。

9:00 中科福德(辽宁)新能源有限公司空气源热泵生产基地


工作中的曾宸。


项目负责人曾宸驱车驶入企业院内停好车,走进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生产,货品区整齐陈列着即将发货的成品。冬季来临,空气能行业销售旺季已至,冲刺销量正当时。


“当初真的没想到,也不敢想,这么大的项目能这么快落地,而且是当年投产。”曾宸近些年几乎每天都会沿着相同的路线来到企业、进入车间,他亲身体验项目飞快落地,亲眼所见厂房拔地而起。时至今日,曾宸还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第一次来看这块地方,还是片荒地,风一吹沙尘暴土的,再看看现在!”曾宸站在生产基地的广场上,张开双臂,充满自豪。


2023年2月签约,到4月奠基,12月投产,再到2024年9月一期全面竣工、二期正式奠基……中科福德(辽宁)新能源有限公司空气源热泵生产基地项目的未来十分明晰。曾宸十分肯定地说,企业会按照“共享工厂”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打造整个东北地区的空气能共享工厂,逐步形成包括钣金、喷涂、蒸发器、冷凝器、组装在内的智能全产业链生产工业园区。产业园还将配套设施齐全的研发中心、科普展示中心、员工生活区,成为东北地区首家集空气能产、学、研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空气能产业园示范基地,填补整个东北地区空气能全产业链制造的空白,为鞍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尽一份企业之力。


“企业的发展,在鞍山市、铁西区两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才有现在的气象。”曾宸指向前方,生产基地行车道两旁银杏摇曳,再远处新的钢结构已拔地而起,一派美景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也见证了这座城市为企业作出的努力。

10:00 口袋公园 百姓身边的小确幸


正在锻炼的于枫。


上午10:00,阳光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口袋公园就像是被点亮的欢乐之岛,装满了百姓的家长里短。


62岁的于枫家住深沟寺5区,从退休后,空余时间多起来,他每天上午都会到外面溜达一圈,锻炼身体。最近,他发现了一个好地方——深沟寺街道大名社区鞍钢新城南侧的口袋公园。距离他家就500多米。每天上午吃完早饭,溜达着下楼后,于枫就直奔这个口袋公园。公园里有好几样健身器材,练腿的、练胳膊的。每天,于枫都会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他说:“以前用器材锻炼要走老远,现在好了,出家门就是公园。”不仅能锻炼,于枫还时常和老友们在公园里回忆过去,谈天说地。这里已然成了他们的社交新阵地。


跟于枫相比,61岁的石玉华眼看着自家楼下从一片土堆荒地变成了崭新的体育公园,“这回夏天开窗户再也不打怵了。”她感叹。这个体育公园就在立山区曙光街道沿海社区的上峰景城附近。原来是一处小山坡,因为荒废着,时间长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啥的越堆越多,还有人在那搭建了鸡窝,还有人开荒种菜。到了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周边的居民对此深恶痛绝。今年市城管局和立山区城管局联手对此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清除了垃圾、私搭乱建,推平了小山坡,改造成体育公园,里面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还有乒乓球台。就如沿海社区书记谭艳艳所说,体育公园建成后,最受益的是居住在周边的百姓。口袋公园虽小,但接地气、有人气,备受居民认可。


2024年,我市共谋划、建设75个口袋公园。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百姓的广泛参与,开展民意调查,组织居民全程参与规划选址、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督管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我市还将打造更多有鞍山特点、接地气的特色口袋公园。

11:30 铁东区山南街道福康社区食堂


来社区食堂吃饭的刘玉平。


中午,82岁的刘玉平来社区食堂吃午饭,一荤两素10元钱,吃得饱,吃得好。“最主要是方便,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吃饭难题。”


刘玉平现在一个人住,两个孩子,一个在身边、一个在外地。“以前都是老伴做饭,老伴不在了,自己吃饭就糊弄一口。一个人的饭菜不值当做,费时费力,还吃不了多少。”


有了社区食堂,刘玉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不用为买菜做饭烦恼,生活变得更加规律了。每天早上5点半,刘玉平起床,到小区楼下走圈,遇上邻居,俩人就边走边聊。走上大约20分钟,他便上楼简单做点早餐。


 “每天7:20,我固定去福康社区大院里打乒乓球,到点了老高得回家做饭,我接替她的班,继续跟老李头打。”别看刘玉平已经80多岁了,身体硬朗得很,乒乓球也打得很好。打到9:00,刘玉平就回家休息了。


休息时间,刘玉平会选择看书,他爱看历史类的书。二儿子知道父亲的喜好,经常买书给他送来。刘玉平说:“我知道儿子孝顺,怕我一个人寂寞,就给我买点书看,平时他也老来看我,有时候晚上我就去儿子家吃饭。”


午餐,刘玉平基本都在社区食堂吃。红烧肉、木须肉、鱼、肉段,素菜像豆芽、干豆腐,也得有五六样,社区食堂的菜品挺符合刘玉平的口味。“社区食堂属实办得好,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餐桌。社区是离我们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现在的社区建设功能太多了,服务也到位,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家门口的 ‘关键小事’,真正让老百姓找到了归属感。”

16:00 铁西区永乐街道永丰社区居民活动广场上笼式足球场


王占宇在踢球。


冬季的阳光已开始暗淡,气温也变低了些,但场内欢笑、呼喊声却逐渐大了起来。


居民王国栋、李成军和王占宇在场中挥汗,足球鞋踏在人工草皮上柔软舒适,奔跑、盘带、射门,一气呵成。他们是永丰社区的居民,热爱足球的三人经常呼朋唤友,去一些收费的足球场馆踢球。“我从小就爱踢球,上学的时候有块水泥地都能踢一阵子,后来注意健康安全了,就开始花钱去有草皮的场馆踢。没想到咱社区现在就有免费的笼式足球场,这感觉特舒爽、特满足。”说话间,李成军还用力踩了踩脚下的人工草坪,似乎在享受脚下近乎专业场地带来的力度反馈。


王占宇扬起手指了指场边的路灯,笑道:“看见没?灯光球场,这过去都是大城市的配置,现在我下楼走几步就是。”又拍了拍围住球场的笼网:“现在冬天了,夏天旁边的花坛里全是花,红色的串儿红绿色的笼网,你别说在里面踢球,就是在外面站着看热闹都舒心!”


随着附近学校放学,足球场上的孩子多了起来,大朋友们开始自觉为小朋友们让出位置。王国栋走到场边擦了擦汗,喝水歇息。随后主动将矿泉水瓶和擦汗的纸巾扔进场边的垃圾箱。对于他们来说,这座笼式足球场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娱乐设施的增加,更是城市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关注和提升。

17:40 西长甸小学


幸福的一家人。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夏宏在校门外踮起脚张望,看到可爱的女儿走出来,听着她讲着学校趣事,这种快乐,就是平淡生活里的一把糖。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对于夏宏来说,一家四口从湖南老家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鞍山,买了房子,孩子顺利入学,生活越过越好,这就是幸福。


夏宏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然后叫爱人和孩子们起床,吃早餐。爱人上班,孩子们上学。接下来,夏宏便要回家“收拾残局”。刷碗、洗衣服、刷鞋、收拾卫生,一忙就是大半天。下午开始准备晚饭,然后接孩子们放学……这些忙不完的活,就是夏宏一家的生活日常。


大女儿在西长甸小学读五年级,一晃5年过去了,夏宏还记得当时入学报名时的忐忑和焦急。“当时我们刚买了房子,还没办理更名过户,户口都在老家那边,像我们这种情况挺麻烦的,需要不少资料,还有原房主的配合。婆婆在老家准备好资料邮寄过来,路上需要几天时间,资料直到报名那一天才邮到,当时我真怕报不上名耽误孩子上学。把资料递进去以后,看着他们认真审核我的资料,不一会儿告诉我已通过,我高兴极了。”


夏宏觉得,跟在老家比起来,这里的生活更幸福。虽然老人都不在身边,生活上只能指望自己,但一家人适应得特别快。特别是孩子们,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赶上雨天,学校老师会为孩子们撑伞。学校运动会的时候,女儿报了赛跑,班主任会陪着孩子边跑边加油,一幕幕,记忆犹新,感动满满。


夏宏的两个孩子都爱吃东北菜,锅包肉、排骨炖酸菜,还有鞍山的南果梨。每逢周末,她都会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千山、二一九公园他们都经常去。


“从我来到鞍山,这座城市肉眼可见地发生着变化,一年比一年好。而我们就在这座温暖的城市里,过着惬意的生活,感受踏实的幸福。”夏宏说。

19:00 高新区南沙河环河绿道


南沙河绿道。


吃过晚饭,张瑜收拾好碗筷,休息片刻后,换上衣服,登上跑步鞋,打卡今日的10公里慢跑。“沿着河畔跑步真是太惬意了,不管是近处还是远处,满眼都是美景,人就像在画中跑步似的,心情还能不好?”


两年前,孩子考入了一中,张瑜一家从铁西搬到了高新区,住的小区离学校很近。高中生有了晚自习,意味着张瑜下班后就有了空闲时间,她开始尝试着跑步打卡。


小区外就是南沙河,张瑜沿着河畔,在环河绿道上慢跑。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更是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绝佳选择。环河绿道全长3.4公里,利用现状道路,蜿蜒而行在南沙河岸,河水潺潺流动,鸟鸣声清脆悦耳,张瑜说:“现在虽然是冬天了,但身边依然随处可见美景,这也让我有了每天坚持跑下去的动力。我从最开始边跑边走完成5公里,到现在每天坚持慢跑10公里,不仅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心态也变好了。孩子现在高三,正是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


到了暑假,张瑜就拉着孩子一起跑,有时早上跑,有时改到晚上。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在环河绿道上,照在跑步健身的人身上,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岁月静好。晚上的人会更多一些,点点灯光倒映在河里,张瑜带着孩子,还有些人约上好友,漫步河边,奔跑在夜景中,留给城市一幅幅温情的剪影。


两年多时间,张瑜在环河绿道上留下了满满的足迹,“对于我来说,跑步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让我静下心来近距离了解城市的方式,跑步途中,我能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如南沙河畔的环城绿道,就是一条铺就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来源:鞍山云
作者:杨峰 张子律 王琳 王渝荐
编辑:董文荻

鞍山日报
鞍山市委机关报,权威,更有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