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nan Dongfang Tourism 旅游·文化·体育·艺术演艺
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黎陶距今已有约六千年的历史,黎族先民就地取材,用特有的粘性泥土制作陶器,选择露天的平地用柴火烧制,其制作工艺沿用至今,也被称为原始制陶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泥土挖出的人,用双手传承陶的故事。东方琉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敬珍用自身的力量,将乡村沉睡的艺术挖掘,以创新传承古老,将东方黎陶带出深山,让泥土中的黎族文化,焕发新彩。
王敬珍的黎陶工作室。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摄
走进王敬珍的工作室,入眼便是满地做好的黎陶,各式各样,古朴而生动。工作室不大,几张桌子就已经填满空余的空间。今年是王敬珍从事黎陶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屋内的黎陶都是这些年来王敬珍和团队共同制作的。
结缘:
古法制作 黎陶的粗糙有着泥土的原始美
王敬珍本就喜爱东方非遗文化,2018年的偶然一次机会,她结识黎陶非遗传承人,并尝试学习制作黎陶,兴趣让王敬珍很快就熟练上手制陶。
不同于其他的瓷器,黎陶不够精美,不够圆滑,但在王敬珍看来,黎陶的“粗糙”才是美的关键。黎陶的精华就蕴含在粗犷之中,虽然不精美,却是人类与大地连接的见证。
茶盏黎陶。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摄
“黎陶的粗糙,回归了泥土的本真,这样的粗犷更反映出黎陶的原始感。”王敬珍在黎陶烧制之前,不会过多预设成品,正是这种无束缚的做法,让黎陶更具有泥土本身自带的韵味。
至今,黎陶古韵犹存,但经久流传的传统器皿模型,难以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趋势,黎陶的市场正在萎缩,东方黎陶如何突破无人问津的“窘境”,走向更远的地方?
困境:
探索改良 重振萎缩的黎陶市场
东方黎人有自己制陶的习惯,但随着工业化发展,制陶的群体正在逐渐减少。幸运的是,在东方市东河镇,有一群人仍守护着这个古老的制陶技艺。他们在家中制陶,自产自销,依赖每日不定数的消费者,收入不稳定。
“如果制陶不能保障温饱,久而久之,制陶人少了,制作黎陶的古老技术将会逐渐遗失。”于是,王敬珍决定创立“东方黎陶”工作室,与当地陶娘签订合同,将制成陶器收回,统一销售。既保证黎陶技艺的传承,又能切实解决当地就业难题,实现在家就能就业。
万事开头难,王敬珍创业初期也几经波折:制出的黎陶不理想,收购的黎陶没有销路,该如何宣传、打造品牌……种种问题摆在眼前。
“我们团队里的陶娘常年制作传统的器皿,对制作黎陶艺术品并不擅长,制陶的手法需要提升,审美的水平也要提高。”对此,王敬珍将一些黎陶新设计样式提供给制陶户,对黎陶器型、类型进行丰富创新,让制作出的黎陶器皿更贴近当下的审美趋势,适合现代生活所需。
王敬珍和陶娘们一起制作黎陶。受访者供图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思路枯竭时,去博物馆看看,从中借鉴模仿,可启迪设计灵感。”借古创新是王敬珍设计时常用思路,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她带领团队制作出例如花器、茶具等实用性与艺术性皆具的黎陶用品。
王敬珍始终相信,枯坐在工作室内做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她鼓励陶娘们,既要鉴赏优秀作品,也要深入自然之中,走进市井之间,方能创造出更有生机的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精美的黎陶也需要推广。王敬珍准确定位目标用户,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方式,让优质的黎陶被更多的人知晓。
“一开始我通过朋友圈推广销售,依靠熟人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点一点打开销路。”随后,王敬珍注册了“东方黎陶”品牌商标。近几年,王敬珍积极拓展产业规模,目前已在海南各地开办合作展厅,并与多家企业和代理商合作。至此,“东方黎陶”的名片成功推入全国市场。
传承:
推广保护 让民族瑰宝重焕新彩
黎陶不是自娱自乐的小众艺术,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黎族群众的智慧。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陶这块民族瑰宝,也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还原着黎族陶器最古老的模样,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与传说。
如今,王敬珍团队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打造黎陶文化产品,同时开设黎陶制作的课堂,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参与到黎陶的制作过程中,突破以往以家庭为单位代代相传的局限,东方黎陶以一个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中。
东方黎陶艺术品。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摄
随着她走过更多风景、见识更多创作形式、了解更多瓷器艺术,她越发坚信,东方黎陶其深远的历史、原始而独特的烧制艺术,将不断回归人们的视野,将来这门古老技艺会更加焕发新的光彩。
“下一步,我将继续扩大生产,打造更大的基地和展厅,让东方黎陶与更多企业和代理商合作,充分挖掘黎陶的美学价值,为黎陶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王敬珍信心满满说道。
来源: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心向东方》旅游宣传片
往期精彩回顾
☟ ☟ ☟
点亮小花花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