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续写华章”征文一等奖/侯健康:异地携手颂晚晴

文摘   2024-11-21 19:56   湖南  
异地携手颂晚晴

衡阳市老干部大学 侯健康

2024年11月8日,作者在老年人杂志社庆祝第25个记者节“笔耕不辍 续写华章”主题征文表彰会上发言。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在衡东县的一个偏远乡镇担任语文教师。学校离县城也有50公里,那时交通不便,每天一趟公交车,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就是在这样一个乡村旮旯里,我却与时任县老干局副局长的刘岳林同志合作采写了10余篇老干题材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留下了一段两地携手颂晚晴的佳话。

说起我们合作写作的过程,还颇有一番来历。1982年,我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时年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户。有些基层干部认识跟不上,认为这将导致农业税和上交款收不上,而没有看到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对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我就此写了一篇评论稿《我们农民是通情达理的》,发表于1982年8月21日的《湖南日报》“新农村”专栏。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刘岳林看到了这篇小评论,专程来我家看望我,鼓励我多写稿、写好稿。我一个农村伢子受宠若惊,深感鼓舞,就此也开启了我长达40余年的码字生涯。

过了几年,刘岳林同志调任衡东县老干局副局长,分管老干宣传和《湖南老年》(《老年人》原名)杂志的宣传联络工作。我也由民办教师考取湖南三师,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只不过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在写稿,刘局长就一直保持着与我的联系,特别是担任县老干局副局长并分管宣传工作后,联系就更加密切。刘局长是一个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强的领导,他抓哪项工作,就希望哪项工作做出些成绩,他抓老干宣传报道,就希望多出一些宣传老干题材的精品力作。他知道当时我已经在省内外的报刊发表过不少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他没有顾及自己局长的身份,几次来到我任教的学校,“三顾茅庐”,希望我能写一些老干题材的作品。可是,因为教学任务繁重,也要顾及一些影响,不能给人留下不务正业的印象,加之交通不便,我也就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去采访写作这方面题材的稿件。最后我们达成一个协议,由他采访提供素材和邮寄稿件,由我负责执笔。我说稿件由谁邮寄都没关系的,那时候给报刊杂志投寄稿件,不需要贴邮票,只要剪去信封的一角,写上“稿件”二字即可。他却坚持说,我直接带到县城去邮寄,稿件就会到得快一些。就此,我们这种特殊的合作写稿模式就开始了。

记得我们合作写作的第一篇稿件是写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退休老干部的人物通讯。这位老干部的名字叫向运生,家住衡东县杨桥镇(原东烟乡)白合村,也是一个偏远的村子。大概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68周年前夕,刘岳林同志从组织部门了解到,东烟乡退休干部向运生连续8年被评选为出席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的消息,他便专程奔赴白合村,利用整整一天的时间,采访到向老捐资修路、架电、安装广播、慰问困难户以及担任乡老年协会副会长热心服务老同志的事迹。刘局长作风严谨,做事认真细致,采访非常深入,光记录的采访笔记就有十余页。当他把这丰厚的素材交给我以后,我写起来就非常顺畅,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2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稿的初稿。

初稿写出来以后,我仔细读了读,感觉仅仅是罗列向老捐款的事,人物尚不够丰满,需要补充一些素材。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打电话也不方便,不像现在,要补充什么素材,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视频,就解决问题。现在传递稿件极为神速,我写好后发给你,你修改后发给我,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就是几秒钟的事情。我那时要增加素材,只有跑到乡政府,花了两块五毛钱的电话费,通过乡政府的总机,给刘局长的单位挂了个电话,告知刘局长需要补充的一些内容。刘局长接到电话后,又立即赶赴白合村,作了补充采访,当天下午,就把新的采访记录送到我学校。我根据这些新的素材,在原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向老的形象描写和他带领群众日夜奋战在修路工地等事迹。这样,一篇形象丰满、事迹突出的人物通讯稿就大功告成。不久,这篇通讯稿就在《湖南老年》《衡阳宣传》等媒体刊出。

1990年元旦前夕,刘岳林局长获悉衡东县文化馆原馆长、退休老干部周来耕家里将举行一场家庭文艺晚会,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特意邀请我一起去参加这个晚会,写一篇新闻稿。而当时正值期末考试前夕,我根本无法离开学校。刘局长就亲自参加了这个晚会,并搜集到周来耕一家大量敬老孝老的事迹。第二天,他又专程坐车来到我们学校,将现场采访记录交给我。我根据刘局长采访的素材,写就《幸福的和弦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的通讯稿,分别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妇女报》《衡阳日报》等媒体发表和播出。

除了采写通讯报道,我们也合作创作一些老年题材的小小说、小故事等文学作品。有一次,刘局长跟我说,他听一位同事讲到,有一位退休教师,因为喜欢上了阅读《湖南老年》杂志,连多年的吸烟的习惯也戒掉了。刘局长进一步追问这位同事,究竟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这位同事又说不上来,他说当时是在公共汽车上听说的,具体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也记不清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生动的素材,写出来对于推动《湖南老年》杂志的学刊用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时文学创作理论上还没有非虚构的概念,我就说既然说不出真实姓名,我们就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吧。于是,我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写了一篇《张老戒烟》的小小说。这篇小小说通过媒体的刊播,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老年》杂志在衡东县的学刊用刊工作,在刘岳林同志分管《湖南老年》宣传联络工作的那些年,衡东县连年被评为《湖南老年》杂志学刊用刊工作全省先进单位。

屈指算来,我与刘岳林同志这种异地合作写稿的时间长达四年之久,直至我调入县里机关工作,这种合作模式才基本结束。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们合作采写稿件16篇,先后在《湖南老年》《老年保健报》等省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播)《童真世界》《让老年人留住健康》《暮年乡居诗意浓》等稿件13篇,我们俩也双双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通讯员。

时隔30余年,我已经正式成为《老年人》杂志的通讯员,我把与刘岳林老局长合作写稿的经历记录下来,既是为了参加老年人杂志社“笔耕不辍 续写华章”的主题征文,更是缅怀我们那段不平凡的写稿经历和我与刘岳林同志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自己发扬优良传统,继续宣传新时代老年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决心和意志。

2024年11月8日,作者在老年人杂志社庆祝第25个记者节“笔耕不辍 续写华章”主题征文表彰会上发言。


编辑/海燕


老年人杂志
《老年人》是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主管、湖南省老干部大学主办,以离退休干部、退休职工及城乡社会老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刊物。办刊三十多年来,获评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