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0-23 18:23   北京  

点击封面 订阅期刊


目   录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阐释、演进趋势与路径选择


沈满洪(2)

农业保险的化肥减量效应分析

——基于信贷与信息双约束视角的再考察


燕菲儿   易福金   张齐家(20)

从“合作社+公司”到合作社办公司:组织模式转变如何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马贤磊   郭仪凤   金铂皓(42)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来自西瓜特色产业的经验证据


谢艳乐   毛世平(64)

乡村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多元路径

——基于浙江省县级数据的组态分析


徐旭初   杨  威   吴  彬(84)

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视角


汪增洋(104)

特色农业发展政策实施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评估


陈博文   杨福霞(132)

“稳就业”是否驱动了“稳投资”?

——基于地方政府就业目标视角


王海军   张舸航   牛子恒   张晓玫(153)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前沿论坛”研讨会综述


王修华   彭德荣   李万利(174)


Vol.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阐释、演进趋势与路径选择


作者:

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制度”概念。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按照刚性强弱,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不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与不同主体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制度矩阵。不同的生态文明制度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据此可以进行优化选择。生态文明制度的演进存在规律性趋势:一是制度生成方式由“摸”到“谋”的演进趋势;二是刚柔相济程度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三是制度实施方式由“管”到“治”的演进趋势。针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制度冲突”“制度拥挤”“逆向选择”“制度偏好”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绩效评价和比较,注重生态文明制度的选择优化和耦合强化,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巡视制度以加强监管。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  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优化选择


Vol.2


农业保险的化肥减量效应分析

——基于信贷与信息双约束视角的再考察


作者:

燕菲儿,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易福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齐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开展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的契机,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农业保险对小麦生产化肥投入的影响。同时,基于农村信贷市场不完备和农户保险认知不足的新视角,本文进一步探讨农业保险影响农户化肥投入的差异化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的实施减少了小麦生产化肥投入量,其实质是农村信贷约束与信息约束导致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农户面临信贷约束或信息约束时,农业保险减少了小麦生产化肥投入量;相反,当农户不存在此类约束时,农业保险则表现出增加化肥投入量的效应。据此,本文指出,在开展农业保险效应评估时需深入分析农村信贷市场与信息传递渠道的现实状况,这是准确评价农业保险效果的前提。


关键词:完全成本保险  化肥投入  信贷约束  信息约束


Vol.3


从“合作社+公司”到合作社办公司:组织模式转变如何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者:

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郭仪凤,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金铂皓,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揭示组织模式从“合作社+公司”到合作社办公司的转变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实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完成资源整合、生态溢价、收益共享和生态反哺四项核心任务,但是,由于高资产专用性、高行为不确定性、要素贡献难以衡量和剩余产权分配困难等,价值实现过程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高交易成本限制了“合作社+公司”模式的运行绩效,进而催生了合作社办公司模式。合作社办公司这一模式既能通过转变契约关系,提升纵向一体化,整合农业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立体经营模式,又能重新协调劳资关系,实现企业家和员工共同占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提升农民收益。研究案例把合作社组织模式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结合,能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组织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


Vol.4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来自西瓜特色产业的经验证据


作者:

谢艳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毛世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和资金链“四链同构”的视角,构建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多环节协同高效、多主体有机互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浙江省台州市西瓜特色产业如何瞄准西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和瓜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多主体等对数据要素的需求,通过创新“瓜果天下”云平台以深化西瓜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供给的实践探索,进而厘清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台州市西瓜特色产业发展的供给响应表现为数字技术驱动,实现生产模式变革、供销模式变革、增值模式变革和信用模式变革,达到满足瓜农从“追着太阳种西瓜”转为“跟着数据种西瓜”的数字化需求目的,实现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各主体一体推进,促进“四链”深度融合。为此,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应以“四链同构”加强顶层设计:以“链式创新”提升技术应用供给能力,达到融合创新链;以“链主联结”强化“链主”企业主体地位,达到优化供应链;以“链长引领”实现要素合理优化配置,达到提升价值链;以“链路疏通”拓宽经营资金融通渠道,达到畅通资金链。


关键词:农业全产业链  数字技术  产业融合  数据要素  云平台


Vol.5


乡村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多元路径

——基于浙江省县级数据的组态分析


作者:

徐旭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杨威,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吴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揭示不同乡村数字经济因素不同组合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所有前因条件均不是产生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但较高的数字服务管理机构发展水平在三类实现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态中均作为核心条件存在。第二,三类产生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态分别为生产推动型组态、经营引领型组态和产业提升型组态,且技术条件、组织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和替代效应。第三,经营引领型组态适合于资本密集和大规模生产型农业占主导的地区,经营引领型组态适合于小农经济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产业提升型组态适合于城市周边或环境保护区等特定环境的地区。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省不同县域基于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多元路径,也提示中国各县域发展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数字经济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组态视角  定性比较分析


Vol.6


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视角


作者:

汪增洋,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科学认识小尺度空间要素流动的演化趋向,对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和细化区域政策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城镇发展空间分化的角度,以城镇化潜力大的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考察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小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其到中心城市距离之间表现为“∽”形曲线关系,毗邻省会城市的小城镇具有更快的人口增速。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小城镇增长,这种“∽”形曲线关系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圈具有由大都市区、都市区、小都市区构成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以及大都市区→都市区→小都市区的演化过程。以自然地理条件和明清时期古城墙规模等数据构造工具变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以县城为核心建设小都市区以及促进其融入(大)都市区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进一步利用多时点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产生的扩散效应对县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区位优势较好、发展潜力大和拥有较大城市辐射力的县城,具有更为明显的规模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国家支持都市圈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都市圈  都市区  小城镇  乡村发展  县城


Vol.7


特色农业发展政策实施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评估


作者:

陈博文,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福霞,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依托特色资源激发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本文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县域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评估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这一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政府通过强化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其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对私人工商资本的诱发效应,推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能辐射带动周围240千米内县域经济的增长;该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主产区、财政压力小以及营商环境好的县域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本文研究不仅为客观评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未来中国制定特色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特色农业  县域经济增长  PSM-DID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Vol.8


“稳就业”是否驱动了“稳投资”?

——基于地方政府就业目标视角


作者:

王海军,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张舸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牛子恒,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晓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3934份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手工收集整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数据,考察政府设立稳就业目标对辖区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设立稳就业目标能显著促进企业投资;政府设立稳就业目标通过政府就业补贴效应、信贷资源支持效应促进企业投资;稳就业目标的投资驱动效果在经济下行期和国有企业组中更显著,凸显政府逆周期调节作用和国有企业“稳定器”功能。从行业特征来看,政府设立稳就业目标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国家鼓励发展行业、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投资进度来看,政府设立稳就业目标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年末突击投资。从稳就业目标特征来看,稳就业目标连续性有利于提升企业投资水平,但偏离真实就业情况的稳就业目标设定方式不能促进企业投资。本文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稳就业与稳投资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对完善就业目标管理机制也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稳就业  企业投资  就业目标  政府目标管理


Vol.9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前沿论坛”研讨会综述


作者:

王修华,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彭德荣,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李万利,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2024年6月22日,由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与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前沿论坛”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在“新质生产力”概念逐渐成为热点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背景下召开的。参会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与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绿色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相关主题做了会议报告。会议有助于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实践规律和发展路径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有助于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化与体系化研究等。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形成逻辑和实现路径,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薄弱领域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对本次会议内容予以综述。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