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民:积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11-11 18:41   海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认为,积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可以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


全球能源转型时代已经开启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人类迈进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也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进程。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巴黎协定》要求所有缔约方应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并提出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碳中和。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召开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已导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高出1.1℃。这次大会决定,必须加大全球行动力度,并决定要求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这意味着实现全球碳中和的时间目标,从本世纪下半叶提前到了本世纪中叶。


2023年12月13日,迪拜气候大会(COP28)完成对《巴黎协定》落实进展的首次全球盘点,达成《阿联酋共识》,核心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努力控制全球升温1.5℃(不发生或有限度的超调),为此,在2019年水平上,2030年实现全球减排43%,2035年减排60%,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二是,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开启脱离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进程,以便实现2050 年全球净零排放。


自《巴黎协定》、特别是《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以来,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提出了不同的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 92%的GDP、89%的人口及88%的碳排放。90%的国家将碳中和目标定在2050年或2050年以后,仅有12个国家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承诺2050年(2007年碳达峰),欧盟承诺2050年,中国承诺2060年前,印度承诺2070年前。过去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已在有关会议上提出,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发达国家必须在2040年前或更早的时间完成碳中和。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尚未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应当看到,以去碳化为标志的全球能源转型时代已经开启。各国既要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推进能源转型,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同时要看到,能源转型已成为影响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抓手。


中国转型经验可供世界借鉴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示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不仅为我国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明确了路径,而且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呢?


第一,这是我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全球的约30%,但成本和代价是,我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如果不加快绿色转型,能源将会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第二,这是我们履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义务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多年来一直面临限制或减少排放的目标压力。世界不少国家都在拿我国进行比较,如果我们不加快绿色转型,世界就难以实现碳中和。


第三,我国能源转型已积累很好的经验并取得独特进展。几年来,我国已构建起落实“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国的51.9%,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国的占比已从去年底的31.8%提高到今年7月的35%。今天,走遍中华大地,各省、各市、各县都在建新能源设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华大地上。


第四,我国具备了大规模能源转型的技术和工业化能力。根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中,中国占全球制造能力的65%,其中电动汽车占71%,太阳能光伏电池占比高达96%,海上和陆上风力发电分别占比70%和59%,热泵、电解槽分别占比39%和41%。


第五,我们将降碳与减污相结合,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经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城市大气污染积累了成功案例。本世纪初,当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时,我们许多城市也曾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过去十年来,在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城市也开始重现蓝天。今年8月在印尼出席一个气候变化问题会议时,面对持续加速的大气污染,一位欧洲朋友就对我说,你们中国的经验可以成功带动解决印尼的问题。


第六,能源转型正在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美国环保协会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指出,2023年清洁能源产业为中国经济贡献了约11.4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占到中国GDP的9%,2027年这一比例将达到近18%,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美国环保协会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可信,需要经济界去研究。但近两年来,美欧相继出台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制裁措施,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经济与贸易竞争的焦点。


坚定信心应对各种挑战

我们实现绿色转型,比其他大国都要难,面临巨大挑战。一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短,仅有30年时间。美国有40多年,欧盟有近60年时间。


二是我们的能源结构偏煤。我们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但减少煤炭比重方面的压力仍然巨大。


三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偏重,是世界制造业种类齐全的国家,拥有200多个工业种类。保持好制造业大国地位,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压力巨大。


四是我们能源供给区域不均衡,现在是“北煤南运”,未来情景可能是“西电东输”,但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面临新的挑战。


五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统筹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可靠面临巨大压力。


六是技术问题。可再生能源目前只有风能与太阳能光伏的技术成熟,成本降下来了,但储能和电网配套技术还在发展。氢能得以快速发展,但尚不能替代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过程难以完全实现净零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规模化应用。


七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绿色转型的冲击已经出现。2022年,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目标是为本地新能源产业提供额外补贴,限制外部进口,保护国内产业。2024年5月,欧盟的《净零工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相继生效,目标是将光伏、风电等8个净零排放技术产业40%的制造控制在欧洲国家。2023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官方公报上正式发布,标志着它已正式立法。这部世界上首个“碳税法”,目前仍处于过渡期,2026年将正式实施,届时将导致进出口商品的碳含量或碳足迹成为决定贸易的关键因素。


面对上述多重挑战,我们要深刻把握好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使命。一要看到我们已经站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前列,坚定信心加快转型。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4》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清洁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能源系统,其中中国的表现突出。2023 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到全球的60%。


二要看到世界性的能源转型需求,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过去十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2/3来自中国,未来几年,全球性的电力需求增长将加速。应当看到,我国绿色转型的实践,必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良好的示范,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将带动全球绿色转型向前迈进。能源转型合作,也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看到我国绿色转型恰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推进能源转型,助力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的能源转型要能够支持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本文是作者在第90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改革论坛网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属的网站,是改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网络平台,拥有高层次的专家受众群体,为致力于改革研究的学者、网友提供及时、全面的改革资讯、改革理论和学习研讨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