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姓罗吗? 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罗姓的起源 演变 分支 迁徙 繁衍不息的历史,请点击上面“罗氏源流”关注,弘扬罗氏文化,共建繁荣罗氏。在华夏大地的深处,隐藏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那便是中国的祠堂。它们如同历史的石碑,矗立在每一个角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走进这些古老的祠堂,仿佛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悠远年代的气息。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老的祠堂,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让岁月的味道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这些美丽的祠堂在我们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东 花都鸭湖罗氏宗祠】
花都鸭湖罗氏宗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明代末年建造的祠堂,它于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2007年重修。虽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饱经沧桑,但在族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至今仍屹立村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祠堂坐北朝南,有三间三进。建筑占地573平方米。大门前的石阶、地面均用浅绿色的花岗岩石板铺砌。门后用灰色石板铺砌。两根石前檐柱,“分心槽”平面设计。祠堂内凡接近雨水的地方都用石板铺砌,其余地面则用阶砖铺砌。
罗氏宗祠大门两侧,不是一般的用砖、石砌建,而是用板材建造,当地族人称作“衙门式”大门。人们站在这祠堂前面对望,在8米外是看不见门额上“罗氏宗祠”的牌匾。因祠堂的前瞻下有一度前置“门楣帘”构架垂下来,必须要走近祠堂门口,登上祠堂门口的石砌台阶,一级级上行,像晋见皇帝那样,先低首上前,再抬头观看,做出恭敬的姿态,才会看见门额上的牌匾以及牌匾上所刻写的文字,这就似乎有点官府衙门的威严。根据有关专家陈述,对于罗氏宗祠这种明代建筑风格,即具有衙门款式的氏族祠堂在花都是罕见的。即使是历代以来都昌盛发达的珠三角富庶地区,这种款式的祠堂也不超过五座。如此用意,呈现出古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的技术,足见宗祠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祠堂的门面宽5.6米,有四扇门扉。左右两边的门扉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过年或重大活动的时候,才会四扇门全都打开。祠堂的门额上是挂有木匾,上刻“罗氏宗祠”,“道光五年岁次乙丑(1825)”,“仲冬上浣吉旦重建”。(此匾为道光五年重建时的原件)。这也是与民间其他祠堂不同的。
一般祠堂都是祠堂名字刻在门上的石板,而罗氏宗祠的祠堂名字是雕刻在木板上。对联为:“丫山毓秀,湖海钟灵”,为罗乐之题。对联将“毓秀钟灵”分开来用,丫山,是指村后面二三千米远的丫髻山:湖海,就是指村前的小涌、鱼塘和村前面五六百米远的巴江河。有山,表示有“靠山”;有水,表示有出路,有钱财。俗称“有水头”,以前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线路。
走进罗氏宗祠,充满着古朴的气息。祠内的横梁及挡板均有雕梁刻画,木刻精美,青砖精砌。祠堂砖缝细腻,线条如丝,都是经过能工巧匠的悉心挑选磨砺。各种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画等等,均采用上乘精良名贵之品。各种构图活灵活现,玲珑剔透,耐人寻味,将古代的风格以及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呈现出古代建筑的高水平、非凡的想象力。祠堂的屏风都做得非常精致。柱上雕刻有对联:“地枕丫山呈瑞色;门环湖水起文光。”屏风上雕刻有花、鸟等艺术品。两廊的墙上,重新绘图,有人物画,山水画。檐下木板雕刻栩栩如生。中堂的大梁为红色,“毓兰堂”的牌匾重新雕刻后更显高雅。毓兰堂下两木柱上挂有狮岭联珠坑罗五贵堂送来木板对联:“发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名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底分居广肇惠潮韶各郡百千万世支流派别尽同源。”后堂为重造祖宗罗三阳的神坛神位,挂有用木板雕刻的牌匾:百世同源(罗逸群题)。两柱有三水莲滘村罗世华堂送来的木板对联地:“春露秋霜本支行百世;蘋繁藻洁俎豆祝千年。”
罗氏祖宗来自南雄珠玑巷,历经九百多年,罗氏子孙发展到今天,遍布广东及海外各地。其族人较有出色者,清道光六年(1826)有罗廷翰,近代较知名的有罗华堂。
《中华罗氏大成谱》总编;罗建平 电话微信13807384662邮箱138073846@qq.com欢迎提供祠堂(内外照片)家谱世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