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文学的力量无可替代 坚持可以变成一个人的天赋

文摘   2024-11-10 09:50   陕西  



商洛籍作家左右

近日,商洛作家左右的散文集《追光的耳朵》荣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左右1988年生于山阳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商报文化副刊签约专栏作家,已出版的个人作品集有《地下铁》《命》《少年游》《追光的耳朵》等。
   左右以诗人的童心体察世界,追抚过往的岁月,让记忆中的人与事、故乡的草木鸟兽,都蒙上了一层闪烁的金光。生活给他的挫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似乎轻盈地跳脱于坎坷与苦难之上,让自己的文字变成水、变成风、变成光,把不幸的遭遇都清洗干净,只呈现出一个童话般清爽明朗的世界。他的书写本身就印证了文学的伟力,宣告了文字的光晕将怎样照亮山川之美和人性之善,使他有力量生活着,并能够赞美与歌唱——这是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给《追光的耳朵》颁奖词。
   那么,接连失聪、失语的左右,是如何重拾自信找回自我的?又是如何不屈服于命运、逆势成长成才的?11月5日,华商报对他进行了专访。

  获奖是激励,是鞭策,是提升和觉醒

   华商报:获得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左右:小时候读叶圣陶的书,长大了去叶圣陶的故乡领奖,这是一份美好的缘分,一种特别的感觉,和我小时候读《稻草人》时,脑海中浮现的感觉一模一样。
   我最想分享的是:读书本身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小时候读过的书,会在某一天某个时刻馈赠与你,要坚信这一点。希望这一次获奖对我来讲,是一次激励,一次鞭策,一次提升和觉醒。

  写作和身体缺陷一点关系都没有
  希望大家称他为诗人左右

   华商报:您最初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有没有特别的人或事件激发了您的创作热情?
   左右:我最早写诗是2004年,那年我16岁。我写下的第一首诗是:《致小星》//茫茫夜空/你们紧紧地/密密地挨着/谁也没有排挤谁/用自己的光晕/组成了这/璀璨的世界。
   写这首诗的背景,有同学诬告我偷了班上同学的书,我莫名其妙地背了黑锅,我那时候还不能像现在这样说话,也无法开口跟他们解释,那一刻的委屈一下子爆发了。我从教室跑出去,一路上跑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漫天繁星,我就羡慕它们。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像一颗星星,谁也不排挤谁,相互发光,相互照亮,相互前进。
   华商报:很多报道中用“聋哑诗人”这个标签来介绍您,您如何看待?这个身份对您的创作和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左右:我挺反感这样的称呼,但似乎这样的反感毫无意义,我只好保持沉默。我的写作和我的身体缺陷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外人不这么想。那就他们想他们的,我坚守我的原则。这个称呼对我有一些影响,但也不是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我希望我的写作影响力,是来自我的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之外的东西。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喊我诗人左右。
   华商报: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独特的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左右:困难总是有的。比如我写小说,我是无法像别人那样在民间采集故事,吸收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一些人物传说,这是我写小说过程中的硬伤;再比如每次有专家来讲课,由于听力受限,我无法很好地把他们讲的精华部分吸收;再比如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一般也会因为我听不见而错过推荐……总的来说,我写作,大多都是自学,闭门造车,自我修炼,自我升华……解决这些问题,我都是靠多读书、多思考,多和能给我带来头脑风暴的人交流来弥补。幸好我本人悟性不错,很多东西,一时解决不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总能在阅读与思考、书写与修行过程中,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

  靠感觉、思维、意识为写作提供便利

   华商报: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捕捉和表达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情感的?
   左右:写作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灵感这个东西不靠谱,因为你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灵感,想写的时候它不来,不想写的时候它却来了——灵感很任性。所以我后来思考到,除了靠灵感写作,还可以靠感觉、靠思维、靠意识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便利。所以我现在写作的话,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能写一些东西。
   灵感需要靠自己去多写多读多思培养,也需要靠自己去走走看看找感觉,也需要自己多读书去改变思维,也需要自我觉醒去提升灵感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选择,比如说回归童年,再比如说在自己身上寻找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失聪经验,求学经验……
   华商报:您有没有一套固定的创作流程或者习惯?在遇到创作瓶颈时,您通常会怎么做?
   左右:我写东西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有写作计划,不按计划走。我以前喜欢在夜晚写东西,熬夜很久,现在我发现熬夜对身体不好,对灵感培养也不利,改成了早晨写作。早晨写作是百无一害的习惯,值得我们去尝试。
   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会多看书,或者出去走走,或者找朋友一起打球或旅行放松。
   华商报:您认为自己在写作上有天生的才能吗?你认为天赋和努力哪个对诗歌创作来说更重要?
   左右:没有人一出生就有什么天生的才能,毕竟像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天才是绝少数的。努力更重要。但光靠努力还不够,还要坚持,要坚持地努力,让坚持这个习惯成为伴随自己的利器,总有一天它会越来越锋利,会超过天赋。

  教孩子写诗
  有孩子因此改变命运

   华商报:您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特殊的老师或课程对您产生了重要影响?
   左右: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普通学校上的,没有上过什么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我从小比较爱读书,也比较珍惜读书机会,所以每一个阶段对所有的老师都很尊敬,对我产生影响的老师特别多。比如教我学会英语的老师何福泰、刘媛,高中时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的老师朱进华,写作路上对我帮助很大的写作导师伊沙、阎安等等。对我影响巨大的课程,应该算是前几年我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很多鲁院请来的老师以及在鲁院任教老师的课程,对我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商报:在您教授孩子们写诗的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有没有哪个瞬间特别触动您的心灵?
   左右:我记得十年前我带过一个北京的大脑结构与大部分孩子不同的学生,医学上和多动症、孤僻症类似。他跟我学写诗之前,是一个问题学生,每天上课忍不住拍打桌子,挤同学的手臂,由于过于敏感,下课忍不住和同学打架,几乎每周都有家长投诉,几近被退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家长都对他放弃了。但机缘巧合,他妈妈找到我之后,让他和我学写诗。我发现这孩子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想象力方面,他比一般的孩子大胆又思维活跃。我就因材施教让他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一边教他写诗,一边自学儿童行为学和心理学知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引导他、开导他、启发他……随着作品不断发表、获奖,他的自信心也上来了。因为经常收到我的表扬,他在学校很少打架了,也不扰乱课堂纪律了。他说,写诗让他变得安静,让他不再去胡思乱想。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高中了,是高中学生会主席,至今还坚持在写诗——原来,写诗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华商报:您认为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益处?
   左右:写诗就像和尚念经,是一种启智游戏。诗歌和画画、读书、下棋一样,可以开启孩子们早熟的智慧以及潜在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写诗本身对孩子们的童年来说,是快乐的体验,是益智的体验,是释放童心的体验。

  否定“文学无用论”
  文学的力量不可替代

   华商报:您认为什么样的诗算好诗?
   左右:这是一个谈来谈去总是谈不完的话题。好诗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层面、阅读层面、写作层面、阅历层面、经验层面等等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说辞。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带来爱、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带来特别的启迪,带来心灵上、精神上为之一振的诗,并且能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推敲的诗,就是好诗。
   华商报:有些人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文学似乎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不如科技、经济等领域实用。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文学无用论”这一观点的?在您看来,文学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左右:只要人类对真善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消失,文学就永远有用。科技、经济等无法表达人类对真善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文学可以,这就是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是文学独一无二的存在。再一个就是,人活着,要有两种粮食,一种是物质粮食,它是由米面油盐承载的,一种是精神粮食,它是由文学艺术承载的,如果人只吃物质粮食不吃精神粮食,只能成为野蛮人。人之所以能够进化成为文明人,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所带来的改观。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文学的作用,无可替代,任何时候都无可替代,哪怕现在是AI科技写作时代。
   华商报:在当今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碎片化语言进行交流,而传统的文字表达能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挑战。有些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文字失语症”,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文字失语症”的人,您有什么建议或鼓励的话?
   左右: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足的一面归结为文字失语症。没什么文字失语症,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在写作上、在表达上的能力欠缺。
   如果在写作上有这种问题,最好的建议就是自我觉醒,自我提升,不断加强写作能力,多写。多写能够解决写作上的大部分问题。
   如果在表达上有这种问题,最好的建议也是多练。就像七岁到二十四岁的我,不会说话,别说用碎片化词语表达了,说几句话都很吃力,吐几个字也难以清晰。我每天对着镜子大声朗读美文,练了三年就解决了,这是我依靠决心和毅力所做到的,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突然会说话了,更何况大家都比我条件优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不为自己的缺点担忧

   华商报: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在社交、出行方面会有困扰吗?
   左右:我从不为自己的缺点担忧,虽然平时社交、出行都会有一些不便,但那也不能影响我热爱生活的决心。
   我一般会想办法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交流上,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我和别人交流靠看口型,靠纸笔,靠手机打字,一般没什么障碍,现在社会发达了,科技先进了,有了语音转文字软件,很方便的。
   华商报:您觉得聋哑人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沟通障碍和社会偏见,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左右:他们最大的困难是生存。虽然现在条件很好了,也读过很多书,但他们读书大都仅仅停留在读书的层面,还未上升到自我觉醒和提升技能的层面,也没有上升到转化文字为自己的事业所服务的层面。再加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限,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难。
   面对这些,与其抱怨,不如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打磨自己,不断优化自己,才能让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机会靠近,才能获得更好的平台。无论怎样,保持乐观的第一良方就是:每天想点法子逗自己开心,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优秀起来。
   华商报:可以分享一段至今为止你认为最有用的人生经验吗?
   左右:坚持这个习惯,不管干什么都要坚持,坚持下去真的可以变成一个人的天赋。你不坚持的话,你永远与天赋无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程娟 刘靖 裴亮
  


来源:华商网


编   辑:玮   珍   

责   编:赵   潇

审   核:阮龙雏

监   制:吴晓来 

总监制:闫玉宏


本发布平台特聘陕西弘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博 、高杨为法律顾问

商洛广播电视台
商洛广播电视台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