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风,带着丝丝寒意,却吹不散乐楼广场上的腾腾热气。右玉马营河村这座明代古老的乐楼广场,“重温西口情,打卡马营河”活动如火如荼,秧歌舞欢天喜地扭起来,一场盛大的“走西口”情景剧在此拉开帷幕,将往昔的沧桑与深情在这片乡土之上重新演绎。村民就是演员,演员就是村民,“年味儿”就在这活动中洋溢出来。
在京包铁路未开通前,马营河村傍着西口古道,靠着杀虎关,是西口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大部分人家经营着繁盛、红火的客店,过路的客商和去“口外”的苦工络绎不绝,货积如山,牲畜如流。马营河村人有许多走西口的,走出去的人,有的衣锦还乡,有的是“雁行客”,出去打短工收入微薄,归来囊中羞涩。
来到广场,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似是在等待一场盛大的狂欢。
那座历经风雨的明代乐楼,飞檐斗拱,沧桑斑驳,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变迁。此刻,它又将见证这一场关于“走西口”的悲欢离合。
广场的一端,几峰骆驼身姿巍峨,驮着沉重的行囊,驼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似在低吟着远行的歌谣。旁边,几辆古朴的马车静静伫立,车轮上的木纹宛如岁月的掌纹,铭刻着曾经的艰辛与希望。这些沉默的“行者”,即将带着村民们的梦想与思念,踏上那充满未知的西口之路。
这场情景剧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演技高超的明星,没有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舞台道具也略显简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演出效果。从编剧到演员,全是地道的村民。他们曾从祖辈的口中听闻过那些走西口的故事,此刻,往昔的岁月在眼前重现。
“走西口”的汉子们身着粗布麻衣,腰束麻绳,背着简单的行囊,手中紧紧握着一根旱烟袋,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坚毅与质朴。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有他们对生计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他们手中紧握着赶驼的长鞭和缰绳,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生活的磨砺,脚步沉稳而坚定,仿佛已经穿越了历史的风沙,迈向那未知的征程。女人们站在一旁,千言万语哽在喉间,揪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手中拿着为亲人新做的布鞋和干粮。她们的发丝在风中凌乱,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也只能将牵挂缝进细密的针脚,把深情裹进温热的干粮。
这场“走西口”情景剧,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是对先辈们的深情缅怀,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激励与鼓舞。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带着先辈们的勇气与坚韧,守护这片土地,续写乡村的新传奇,让走西口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永远的精神脊梁。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悠扬而悲戚的歌声响起,仿佛穿越时空的呼唤,将人们带回了那个贫瘠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广场上慕名而来的观众,眼神紧紧跟随着演员们的身影,他们的记忆深处,或许有着祖辈们“走西口”的模糊影像,沉浸在这深情的演绎中,感受着先辈们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无奈与勇气。
情景剧接近尾声,故事迎来了令人欣喜的转折——走西口的哥哥发财回来了。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人簇拥着一位气宇轩昂的男子走来。男子正是走西口多年的哥哥,此刻的他,衣锦还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但细看之下,眼神里仍藏着历经风雨的沧桑。
这场“走西口”情景剧,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传承,它让先辈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让那股坚韧、勤劳、眷恋故土的精神,在新春的气息里,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成为乡村文化血脉中奔腾不息的文化力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无形中凝聚了乡村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马营河的村民们用情景剧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乡村的新风貌、新变化。未来,相信这样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走进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