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挥”,每一次都损失一位国之柱石

职场   2024-12-18 00:13   湖南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面对皇帝瞎指挥的情况,在外征战的将军怎么选都是错。

甚至哪怕侥幸打赢了战争,那也和将军没太大关系,都是皇帝指挥得当。

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次“瞎指挥”,每一次都让国家遭受严重损失。这也告诫后来人,不懂军事就不要利用特权插手,否则国之柱石,有多少便会损失多少。

明末孙传庭

明末年间的情形有多危险,今人都有一定了解。

在北方外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叛乱声势也越来越大。以往负责镇压的官兵接二连三的战败后,崇祯皇帝越来越慌乱。

倘若不及时将叛军镇压,真让叛军包围了北京城,那大明王朝就真要败亡在自己手中。


于是崇祯皇帝要求将军孙传庭,立即奔赴前线,将河南地区的叛军全部镇压。可当时孙传庭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且不谈士卒军饷与粮草,都还没有筹措齐全,就这群新兵蛋子,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兵部尚书劝告崇祯,这是咱们大明朝最后一点家底了。倘若连这支军队都打没了,那大明朝就真没人可以阻拦起义军攻击京城了。

崇祯皇帝却与不管那么多,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哪里还有时间让起义军继续训练。赶紧将叛军消灭,随后奔赴北方边疆抵御外敌,这才是孙传庭应该做的事情。


收到命令的孙传庭没任何办法,只能带着一群新兵走上战场。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孙传庭也没逆天改命的能力。

倘若换一种思路,让孙传庭一边训练士兵,一边做好防御工作,李自成能不能攻到京城,还得另说。

只不过历史哪来如果,崇祯皇帝的昏招,不仅让国之柱石孙传庭战死,也将大明朝彻底葬送。

北宋种师道

倘若孙传庭是因为皇命难违而战死,那么北宋种师道,就真的是被一群文官,活生生的逼死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为防止后来的武将们,效仿他黄袍加身的桥段,于是尽可能的削弱武将们的政治权力,实行文官压武将的治国方针。

这样的方法在和平年代,并不会暴露出任何弊端。可一旦出现战争,赵匡胤的后人,就必须要为赵匡胤做出的选择付出代价。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不懂打仗的文官们在后方指指点点,武将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由着文官的性子乱来。

北宋年间的种师道,和他身后的一群文官便是如此。倘若用一个夸张点的比喻,那就是杀神白起的身后,一群赵括在教他如何打仗,这怎么可能打得赢。

果不其然,当金国对北宋发动猛烈进攻时,种师道在救援过程中,利用地形优势打退金军。可原本取巧的胜利,到了文官眼中,却成了金军不过尔尔。

在接二连三的压力下,种师道只能硬着头皮主动出击。原本还为种师道战略而赞叹的金国将领们,不禁错愕,敢情北宋文官都是自家人。


就这样,一代名将死于小人手中,文官们倒是及时抽身退出战场,继续躲到后方,寻找新一轮战争傀儡。

唐朝哥舒翰

第三位,也算是最憋屈的一位将领,唐朝名将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后,老成持重的哥舒翰,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叛军的进攻。只要坚持抵挡下去,等到叛军声势衰弱,安史之乱必然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可躲在大后方的唐玄宗却不这样想,在他心里,如何第一时间解决叛军,这才是哥舒翰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在不了解战局的情况下,唐玄宗严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倒是好心好意的劝阻多次,可已经明显上头的唐玄宗,哪里听得进去那么多。

无奈之下,哥舒翰率军顶着敌军强大的声势进攻,最终导致唐军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力量,再一次全军覆没。而他本人也在被叛军俘虏后,遭到残忍杀害。

反观唐玄宗,不仅没有反思对战场的干预,反而认为哥舒翰征战不利,将所有过错都抛在哥舒翰头上。


天可怜见,哥舒翰的委屈,有谁能够理解。古代战争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倘若唐玄宗没有干预战争,哥舒翰能够坚守一段时间后再发起反击,后续的结果,也不至于如此荒唐。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