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以“中试+”链接产业科技创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

政务   2024-10-08 20:16   四川  

今日,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联合各国家高新区

推出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观察》

主题宣传专栏刊发报道

《成都高新区:以“中试+”链接产业科技创新,

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


报道全文



编者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高新区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展现和生动反映国家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部署,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的创新举措、最新成效和成功经验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规划司指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联合各国家高新区,策划推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观察》主题宣传专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部署,以及成都市委市政府“三个做优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制造强市等战略部署,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成都高新区)以“中试+”为特色工具,链接产业科技创新,积极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

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和“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依托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未来科技城组成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成都高新区积极建设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聚集区、成都国际航空主枢纽首站门户和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地等。


锚定实体经济主攻方向。成都高新区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产业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方向,成都高新区形成多个重点产业链,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高新区以芯、屏、端为主要发展方向,聚集了283家规上企业,产业规模达3298.9亿元。生物医药方面,成都高新区将现代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健康服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聚集3000家企业,产业规模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方面,成都高新区以人工智能、高端软件、数字文创为核心发展方向,推出《哪吒》动漫、《王者荣耀》游戏等爆款产品。


聚焦自主创新战略导向。成都高新区系统重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了由投资基金、战略平台、领军人才、中介服务、场景供给和专业政策等构成的要素支撑圈,由新型显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微波射频、京东方、华为、富士康和腾讯等组成的产业基础圈。专业化园区已吸引各类人才超80万人,聚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个,现有4781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达65家,并且形成了一批以芯片、航空航天、创新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和明星产品。


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

打造“中试+”生态


成都高新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中试是放大的实验室,也是缩小的生产线。通过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成都高新区积极推动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材料部件装备、医疗器械医工融合、生物医药CMO、先进制程车规级芯片、车载智能系统、智能传感芯片、智能硬件、电子电路设计与制造、先进陶瓷材料十大板块快速发展;打造了涵盖“中试+研发”“中试+场景”“中试+基金”“中试+孵化”的“中试+”生态。截至目前,已建成投运的各类中试平台达49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覆盖率达70%,服务创新项目1883个,助力企业、项目融资超19亿元。


围绕“产业+园区”,促进中试建设市场化。成都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建设集成电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成都高新区计划打造总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园区,涵盖前沿医学中心、IC设计产业园、AI创新中心和微波射频产业园等,以人才集聚、研发攻关、中试验证、企业孵化和基金加速作为中试赋能五维支撑,致力于实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成都高新区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出中试“六个一”和“中试十条”等政策举措;同时,积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中试建设市场化发展,目前全区49个已有中试平台中,企业主导平台占比为94%。


围绕“中试+研发”,助推科学研究项目化。成都高新区与高校院所双向赋能、与人才双向奔赴,合作成立多所研究院,引育“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复合型人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引育超1200名国家级和省级人才、约2000名“瓦特式”人才。


围绕“中试+孵化”,加快初创成果产品化。成都高新区通过平台自建、就地孵化与平台牵线、助力孵化两种方式,积极促进初创成果产品化。实行“一楼中试、二楼孵化”模式的高新蜂鸟中试平台已助力200余个项目实现产业化、13个企业入驻孵化器。通过引导中试平台与专业孵化器对接,形成国家级孵化器20个。


围绕“中试+基金”,推动科技企业资本化。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投资服务体系,产业基金计划5年投入3000亿元,目前总规模达2655亿元,完成组建中试相关合作基金95亿元,投资28个各类中试相关项目21.56亿元。


围绕“中试+场景”,助力成熟产品规模化。成都高新区聚焦需求端和供给端,打造低空载人飞行器产业链中试平台、高投芯未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等平台,形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27个智慧场景,并且通过举办城市机会清单发布大会等创新方式,推动成熟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中找目标、明责任、强担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发挥中试创新链接作用,力争用5—10年时间攻克5项“卡脖子”技术;二是发挥中试产业赋能作用,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三是发挥中试人才磁场作用,力争用3年时间引育超12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超1万名“瓦特式”人才。


信息来源:“中国制造”微信公众号

成都高新
分享区域政策,服务创新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