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说:“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首先,读万卷书是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蕴藏着前人的思想和经验。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在纸面上与千百年来的智者对话,倾听他们的故事和见解。
书籍带我们穿越时空,融入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知道书中涵义
当我们踏上旅程,在每个陌生的地方,都是一个未知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旅行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是与不同的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在旅途中,我们遇见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彼此的经历。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我们超越了书本上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所以读书和旅行,无疑是让孩子拓展世界观的最好选择了。
央视甚至还为孩子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更加说明了读书与旅行的重要性。
你是否了解书本中那些真实的名胜风景呢?
让我们一起回忆青春,陪着孩子一起看一看书本中那些出圈的中国风景名胜宝地吧。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在文学、历史著作中选取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
它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书书去旅行,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寻访河西走廊,体验王之涣笔下《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何景象;
到甘肃武威去感受“马踏飞燕”的栩栩如生和汉唐气势;
或到新疆吐鲁番去“阅读”火焰山的“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的美丽传说;
又或到苏州去感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这个“东方威尼斯”的文化底蕴……
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以一篇课文开始,阅读书本中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山川河流...从文字穿越到现实,带领同学们实景实地走访,让同学们用眼睛阅读山河,用脚步丈量大地。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他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当课本里的三味书屋就出现在眼前,这是鲁迅读了五年书的地方。学生们回到了鲁迅老家浙江绍兴的故居,重新走过鲁迅上学必经的路,从鲁迅卧室走到三味书屋。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 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长颈鹿伏在古树下。”鲁迅的书桌,静静地趴在私塾一角,上面刻着那个醒目的「早」字。《三味书屋》的课文里,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家的「百草园」。十几分钟节目,看后却非常感慨,它让我们从很多细节中,看到了影响鲁迅一生的生命印记,也能让孩子们学习到人物背后的精神。
当书中点墨和历史古迹连接的一刻,想象和文字照进现实。寻访河西走廊,游历苏州园林,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历史的跃迁和苍茫。资深文化学者做全程细致的讲解,打通书本的知识脉络,以文化专业视角,为孩子剖析经典,更为深入的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品外的人文知识。同时还有在线网友一起云旅行,互动问答。力求为孩子们做到细致专业的授业解读。在《马踏飞燕》的内容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挖掘了马踏飞燕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我们的祖先使用范铸法铸造青铜器: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模具”,这是“内范”,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之外,这是“外范”。内范、外范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内、外范必须严丝合缝,于是“模范”这个词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因为一个模子只能做一个器物,这也是“一模一样”这一词语的来源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字智慧。很多人常常问,大语文让孩子学的到底是什么?这则纪录片可以掷地有声地告诉你——“这就是大语文”!
比起一般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每集20分钟,短小而精悍。不仅深度探索了文化古迹、经典诗词、历史名人、地理风俗以及美食建筑等多个方面,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素。每当春节的脚步临近,该片便精心策划推出新春特别栏目,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整部纪录片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通过创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从触摸真实,到感性认知,产生问题,再到专家的答疑解惑,每个人都是在用心感受与体会,书本中的山川大河、故事名人,原来本来就在我们身边。
六年级家长也可以直接进群扫盲六年级政策!